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55篇
  免费   1520篇
  国内免费   124篇
安全科学   602篇
废物处理   151篇
环保管理   840篇
综合类   3203篇
基础理论   687篇
污染及防治   747篇
评价与监测   1672篇
社会与环境   120篇
灾害及防治   177篇
  2025年   45篇
  2024年   129篇
  2023年   171篇
  2022年   215篇
  2021年   207篇
  2020年   255篇
  2019年   180篇
  2018年   171篇
  2017年   238篇
  2016年   278篇
  2015年   337篇
  2014年   389篇
  2013年   465篇
  2012年   456篇
  2011年   463篇
  2010年   369篇
  2009年   373篇
  2008年   272篇
  2007年   421篇
  2006年   423篇
  2005年   377篇
  2004年   280篇
  2003年   331篇
  2002年   217篇
  2001年   197篇
  2000年   181篇
  1999年   146篇
  1998年   107篇
  1997年   106篇
  1996年   84篇
  1995年   68篇
  1994年   62篇
  1993年   55篇
  1992年   26篇
  1991年   24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6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4篇
  1973年   2篇
  1970年   1篇
  196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Abstract:  Population monitoring is central to most demographic studies and conservation efforts, but it may not always be directed at the most appropriate life stage. We used stochastic simulation modeling to evalu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a monitoring program for a well-studied population of Eastern Imperial Eagles ( Aquila heliaca ) in Kazakhstan. Specifically, we asked whether the most appropriate data were being collected to understand system state and population dynamics. Our models were parameterized with data collected over the course of 25 years of study of this population. We used the models to conduct simulation experiments to evaluate relationships between monitored or potentially monitored parameters and the demographic variables of interest—population size ( N ) and population growth (λ). Static analyses showed that traditional territory-based monitoring was a poor indicator of eagle population size and growth and that monitoring survivorship would provide more information about these parameters. Nevertheless, these same traditionally monitored territory-based parameters had greater power to detect long-term changes in population size than did survivorship or population structure. Regardless of the taxa considered, threats can have immediate impacts on population size and growth or longer-term impacts on population dynamics. Prudently designed monitoring programs for any species will detect the demographic effects of both types of threats.  相似文献   
2.
采用悬挂链曝气式接触氧化工艺在3个时段内处理城市河道污水,通过采用磷脂法、TTC-脱氢酶活性法和MPN法研究载体表面生物膜特性,来验证装置的水质净化效果。结果表明,进水水质变化幅度较大的时段1内,水质对缺氧区和好氧区内生物膜量及活性有很大冲击,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影响不大,COD、NH+4-N、TN和T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达到75.9%、80.8%、64.6%和78.3%;进水水质稳定的时段2内,缺氧区和好氧区内生物膜量和活性要高于其他时段,COD、NH+4-N、TN和T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达到77.0%、80.6%、69.4%和55.3%;低温运行的时段3内,缺氧区和好氧区内生物膜量和活性都低于其他时段,水质净化效果明显下降,COD、NH+4-N、TN和T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71.1%、68.5%、48.9%和46.6%。  相似文献   
3.
危险废物分类、识别、监控一体化管理技术研究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运用环境统计信息系统(ESIS),建立黑龙江省典型危险废物的数据库系统,使其具备系统、完善的查询与追踪功能;提出危险废物易燃性、腐蚀性、反应性和毒性方面定量化的定义,建立基于危险废物成分分析基础上的分类体系,使危险废物的处理与处置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开发危险废物在线识别技术,促进对危险废物进行监管及预警的时效性和有效性;运用GPS、GSM、GPRS、GIS、计算机网络通信和数据处理等监控技术,实施对危险废物运输车辆的远程在线监控;提出危险废物收集、贮存、分离、运输、处理、处置、回收利用过程中的管理法律、法规,促进危险废物全过程管理的有效实现.  相似文献   
4.
泸沽湖特有水生生物的保护初探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泸沽湖有水生生物 133种。本文对其种群结构、数量作了调查 ,分析了特有种水生生物结构变化原因是不合理利用 ,应通过管理措施和工程措施保护特有水生生物  相似文献   
5.
针对昆明市世博、新迎片烟尘控制区环境监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法加强环保宣传,提高环境意识;加强人员素质培养,提高管理水平;加强除尘脱硫技术的研究和推广,从源头抓起,减少污染等,这样,才能管理好烟尘控制区,真正达到烟尘控制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水质总磷总氮在线自动监测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优化国内外水质总氮总磷的手工和自动监测方法及设计参数,研究了基于紫外催化-过硫酸钾氧化分光光度法的在线监测技术,设计了紫外线加强氧化-消解反应器和20通道自动校准与自动进样集成控制系统。该技术与国家标准监测方法相比大大提高了总磷总氮氧化率和消解速度,实现了在较低温度和常压条件下水质总磷总氮的快速、安全和稳定的在线自动监测,具备了良好的市场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气态污染物的生物净化技术及应用   总被引:31,自引:1,他引:3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羌宁 《环境科学》1996,17(3):87-90
生物法净化废气通常可分为生物洗涤,生物过滤及生物滴滤等几种形式,不同组成及浓度的废气有其各自合适的生物净化方式,与传统的吸收,吸附及焚烧法相比,生物法净化废气具有费用低,无二次污染等特点。  相似文献   
8.
南昌市一次降水自动监测结果的综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降水自动监测仪和空气自动监测系统的同步监测结果,分析了一次34 5mm连续降水中全过程的pH、EC和同期SO2、PM10、NO2的变化情况。降水中pH值为7 23~4 08、EC为488 8~7 6μS cm,pH、EC在降水初期变化较大。pH与EC、SO2呈现负相关趋势,降水过程中PM10、NO2基本保持较低水平,SO2变化较大。  相似文献   
9.
PM2.5在线监测技术概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PM2.5颗粒物监测技术和PM2.5的监测网络的建设,重点介绍了美国多年来对PM2.5的监测状况,以及采用的Beta射线法、Beta射线光浊度法、微量振荡天平法等监测技术的方法和原理;指出综合国内外多年的监测经验,PM2.5的在线监测需要经过大量手工经典方法数据作为比对和校验,才能给出有效而高质量的PM2.5监测数据。  相似文献   
10.
采用臭氧-曝气生物滤池(BAF)组合工艺对中石化九江分公司二级生化出水进行深度处理中试实验。探讨了臭氧投加量、进水水质冲击负荷等因素对该组合工艺出水COD、NH4+-N的影响。中试结果表明,在该水质条件下,臭氧最佳投加量为20~25 mg/L;组合工艺处理后出水COD低于40 mg/L,NH4+-N低于5 mg/L,达到中水回用设计标准;该组合工艺能够经受一定冲击负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