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19篇
  免费   595篇
  国内免费   39篇
安全科学   64篇
废物处理   72篇
环保管理   509篇
综合类   1047篇
基础理论   479篇
环境理论   4篇
污染及防治   274篇
评价与监测   63篇
社会与环境   232篇
灾害及防治   9篇
  2025年   18篇
  2024年   108篇
  2023年   152篇
  2022年   97篇
  2021年   108篇
  2020年   138篇
  2019年   95篇
  2018年   84篇
  2017年   100篇
  2016年   130篇
  2015年   106篇
  2014年   107篇
  2013年   159篇
  2012年   180篇
  2011年   113篇
  2010年   112篇
  2009年   118篇
  2008年   84篇
  2007年   111篇
  2006年   117篇
  2005年   85篇
  2004年   84篇
  2003年   65篇
  2002年   57篇
  2001年   45篇
  2000年   45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3篇
  1979年   2篇
  1973年   1篇
  1972年   1篇
  196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Effluent from dyeing and finishing processes is an important source of water pollution. The effectiveness of bentonite, kaolinite and sediment from a local deposit in removing methylene blue as a cationic dye from aqueous solutions has been investigated. The adsorption equilibrium (isotherm) has been determined according to Freundlich and Langmuir equations. The optimum amount is 0.5 g for all adsorbents, and the optimum pH ranges are 2-8 for bentonite and 2-6 for kaolinite and sediment. With respect to kinetic modelling, the adsorption of methylene blue on various adsorbents was fitted to a second-order equation. Also, the thermodynamic parameters were determined. The negative free energy values indicate the feasibility of the process and spontaneous nature of adsorption. The positive ΔH° values indicate the endothermic nature of the process. Thus, Egyptian clay minerals and sediments have a great tendency to remove the dye from solutions.  相似文献   
2.
With the 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 reaching its limits and the decreasing margin benefits of traditional production factors, the green transformation and green development through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s has been a major direction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industries. However,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heterogeneities of various types of industries call for different approaches regarding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s. How to choose the most effective mode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 certain industry has been a key issue. This paper measures the green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of 32 industrial trades using the Slacks Based Measure(SBM)-DDF method. The effects of three innovation modes in the green transformation of industrial industry, including the independent innovation(Ⅱ), the technology introduction(TI), and the government support(GS), are empirically analyzed based on industry heterogeneity.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green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ies of different industries show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f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energy input and the undesirable output of pollutant emissions. The green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ies of traditional high input,high pollution, and high energy consumption industrial trades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with obvious green features. The year of 2009 is a leap year for the industrial green transformation in China. For resource-intensive industries, the II and the GS are the important ways to achieve green transformation. For labor-intensive industries, the TI is the best path to achieve green transformation, while for technology-intensive industries, the II is the primary driving force for the promotion of green developments. In addition, the innovation-compensating effect of the current Chinese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s to the resource-intensive industries has been revealed. Improving the overall scale and the industrial concentration of the industries is also beneficial for the green transformation of the industries.  相似文献   
3.
现代绿色物流管理及其策略研究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现代绿色物流管理作为一种新的物流管理方式,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和类生存发展的利益,因而代表了未来物流管理发展的方向和趋势。本文探讨了现代绿色物流管理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经济学和生态伦理学理论基础,分析了现代物流管理中影响环境的非绿色因素,接着从政府、企业和消费者三个角度提出了现代绿色物流管理的策略,最后指出21世纪绿色物流管理的特征。  相似文献   
4.
结合我国国情,对绿色建筑的基本概念和要达到的目标进行了分析。综合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以及我国目前在绿色建筑方面的发展进程,提出全面推进绿色建筑,完善建筑业可持续发展体系的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5.
Fe, Mn, Cu, Pb and Cd concentration distribution in six green macroalgae species from the Bulgarian Black Sea coast were determined. The measurement of these metals was carried out during six seasons from 1996 to 2002 using 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metry (AAS).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rom eight different sites–Shabla, Kaliakra, Tuzlata, Ravda, Ahtopol and Sinemoretz. The obtained heavy metal (HM) data (mean values g/g) for all algae are: 650 ± 100 for Fe, 184 ± 15 for Mn, 5.6 ± 0.5 for Cu, 3.3 ± 0.3 for Pb and 1.1 ± 0.2 for Cd. The obtained HM contents indicate that different species demonstrate various degree of metal accumulation and the obtained higher values in the northern sector of the studied zone can be attributed to the discharge influence of the big rivers, entering the Black Sea–Danube, Dnyepr, Dnester and local pollutant emissions. All data show that there is no serious contamination in green macroalgae with heavy and toxic metals along the whole Bulgarian Black Sea coast.  相似文献   
6.
采用酸催化的溶胶-凝胶法制备了一系列Fe^3+掺杂TiO2/凹凸棒(Fe^3+-TiO2/ATP)复合光催化剂材料。在可见光条件下,以亚甲基蓝(MB)溶液的光催化降解反应,评价了样品的光催化性能,研究了TiO2负载量、Fe^3+掺杂量和焙烧温度对复合材料光催化性能的影响。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采用正交实验设计(L25(53))优化了催化剂的制备条件。光催化实验结果表明,MB在复合材料上的光催化降解反应遵循Langmuir-Hinshelwood(L-H)动力学模型。正交实验结果表明,当TiO2负载量为15%、Fe^3+掺杂量为0.5%和焙烧温度为550℃时,得到的复合材料对MB的光催化降解效率最佳,测得表观反应速率常数kapp为6.09×10^-3min^-1,反应4 h后MB的降解率(Dt)可达75.88%,相同实验条件下与P25(1.51×10^-3min^-1)相比较,反应速率提高了4.03倍,降解率提高了45.05%。另外,复合材料的沉降性能优于P25,易于分离,是一类有应用前景的复合光催化剂。敏世雄王芳魏立强王永生冯雷佟永纯韩玉琦  相似文献   
7.
在可持续发展和扶贫框架下发展绿色经济与国际可持续发展制度建设及改革是当前世界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和关键,也是"里约+20"峰会的两个主题。首先,绿色经济是体现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绿色经济的核心是以低的自然资源消费、低排放、低污染,达到高的自然资源利用效益,实现高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提供高的生活水平和优良的生活环境。全球绿色经济的发展潮流,将引发社会形态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虽然经济发展和消除贫困是发展中国家当前首要和压倒一切的优先任务,但也必须探索新型的绿色低碳工业化和现代化道路,在实现工业文明的过程中,努力建设生态文明,实现跨越式发展。同时积极应对全球绿色低碳转型中新的经济、贸易、技术竞争规则和格局的变动,加强先进技术创新,提升自身的低碳竞争力。其次,公平获取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应成为国际可持续发展制度建设和改革的基本原则。可持续发展要求既要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促进"代际公平",又要关注欠发达地区消除贫困,提高生活质量,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国别公平"、"人际公平"。因此,国际可持续发展制度框架的建设和改革,要体现世界各国公平获取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原则,全面均衡地反映不同国情和发展阶段国家的利益诉求。主要表现在公平享有全球环境空间、公平获得现代优质能源服务、公平适应全球环境变化、公平承担责任义务及公平的国际制度和机制。中国需要统筹国内外两个大局,走中国特色的绿色低碳发展之路。最后,中国的国情和发展阶段特征,在可持续发展领域又面临比发达国家更多的困难和更严峻的挑战。在全球发展绿色经济,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中国要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协调推进。在国际上积极参与国际制度的建设和改革,在促进全球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发挥积极的建设性的作用。在国内加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走绿色、低碳和可持续发展的路径。主要战略对策包括加速转变发展方式,强化节能优先,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和CO2排放总量的过快增长;加强能源结构的低碳化,逐步建立并形成以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为主体的可持续能源体系;加强城乡统筹,地区平衡,促进生态城市建设;适应国际可持续发展制度改革的趋势,加强绿色低碳和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建设;抓住机遇,顺应世界绿色低碳发展潮流,自主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把传统的资源依赖型、粗放扩张的发展方式转变到新型的技术创新型、内涵提高的发展方式上来,基本走上绿色低碳和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相似文献   
8.
中国绿色经济发展和机制政策创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绿色转型创造新的发展和就业机会对于摆脱经济危机、提升国家竞争力并占据全球制高点和领先地位已经成为全球共识。中国的绿色经济发展将对其未来经济繁荣乃至全球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绿色发展,这不仅是中华民族长远发展的战略性选择和必然需要,也是对全球可持续发展的积极贡献,将对人类发展产生的重要影响。中国正逐步走向绿色发展之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已经为中国的绿色发展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基础。但是在全球化大背景下,中国正面临各种规模庞大、情况复杂的经济发展、社会转变与环境保护的挑战与机遇,尤其是在宏观层面,绿色发展的体制机制保障尚不健全,制约了中国绿色转型的成效。如何通过恰当的制度创新,进一步推进转型成本效率的提高和体制机制与政策法规质量的改善,加快并深化中国的绿色转型是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本文针对上述问题,系统归纳总结了国际上发展绿色经济的普遍经验以及中国发展绿色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认为发展绿色经济目前并没有一种通用的模式,解决中国发展绿色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资源环境制约,必须调整现行以GDP为导向的政府和官员绩效考核体系,平衡目前财政分权体系中财权和事权不对应问题,进一步明确政府和市场的作用及各自起作用的领域,同时,综合应用法律、财政、税收和价格等工具,重视不同手段的综合和协同运用,在不同的发展领域,提出具有适应性和包容性的发展策略,具体来说:①实施"差异化"区域绿色发展战略,针对不同的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基础,提出不同的发展重点,同时,建立分区域的绿色发展监测和评估体系;②通过技术进步和管理创新发展绿色农业,以保障农产品安全、生态安全和资源安全为重点,推动农业发展政策、农业生产组织、农业技术服务和农业管理体系的转型;③以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为基本原则,实施绿色创新战略,引导和推动工业结构的优化升级;④创建绿色服务业体系;⑤推行绿色消费模式,以绿色消费倒逼绿色经济转型。  相似文献   
9.
企业绿色管理已有研究将制度和技术在两个不同的领域进行分析,忽视了绿色管理是对制度和技术压力的反应,两种压力同时并存甚至相互影响.技术创新的"正外部性"和环境问题的"负外部性"要求在分析企业绿色管理行为时,整合制度和环境技术创新以及二者的相互关系.已有文献普遍强调作为强制性制度的环境规制对技术创新的驱动效果,而较少关注制度压力与技术创新的交互作用.通过对企业面临的制度压力和技术压力相互关系的分析,本文构建了基于制度与技术情境的企业绿色管理战略选择模型.企业绿色管理战略是制度压力和环境技术等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对制度压力的反应有助于技术效率的提高,而企业所处的制度情境也影响到其对技术压力的响应方式.针对我国目前的环境监管现状,本文为制定有助于清洁技术采纳和扩散的环境政策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0.
针对绿藻,采用超声波提取,以荧光激发-发射波长差216nm,建立了同步荧光法测定绿藻叶绿素a含量的新方法,其线性范围为0.02~1.25 mg/L,检出限为1.6ug/L,加标回收率在97.0%~104%之间。与分光光度法测定叶绿素a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两者无显著性差异,但该方法具有快速、灵敏,其他常见色素不干扰测定的优点,能够满足供水中绿藻叶绿素a含量快速检测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