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69篇 |
完全免费 | 167篇 |
专业分类
评价与监测 | 436篇 |
出版年
2022年 | 6篇 |
2021年 | 15篇 |
2020年 | 8篇 |
2019年 | 15篇 |
2018年 | 12篇 |
2017年 | 13篇 |
2016年 | 17篇 |
2015年 | 22篇 |
2014年 | 33篇 |
2013年 | 13篇 |
2012年 | 23篇 |
2011年 | 22篇 |
2010年 | 13篇 |
2009年 | 12篇 |
2008年 | 12篇 |
2007年 | 18篇 |
2006年 | 20篇 |
2005年 | 24篇 |
2004年 | 16篇 |
2003年 | 24篇 |
2002年 | 22篇 |
2001年 | 13篇 |
2000年 | 18篇 |
1999年 | 12篇 |
1998年 | 6篇 |
1997年 | 9篇 |
1996年 | 7篇 |
1995年 | 1篇 |
1994年 | 2篇 |
1993年 | 7篇 |
1992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在中国的环境监测现状 总被引:42,自引:2,他引:40
论述了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在中国的监测现状,包括检测方法、标准值以及污染现状等,内容涉及空气、水、沉积物、土壤和生物等介质。提出了中国在此领域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环境问题与研究进展 总被引:38,自引:0,他引:38
对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organicpollutants:POPs)的定义、来源和特征进行了介绍。阐述了POPs对环境安全性构成威胁的原因。分析了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特别是12类优先控制的"dirtydozen"的环境污染状况,并分析了这些物质在全球大气、水体和土壤中存在的量和来源。这些物质在不同生物体内的浓度存在差异,反映出它们在食物链上的生物累积和放大,也加剧了对环境和人体的毒害作用。总结回顾了有关POPs的相关基础研究,并对将来继续深入研究和对环境监测的指导意义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论中国环境监测发展战略 总被引:33,自引:10,他引:23
介绍了中国环境监测的发展历程,分析了中国环境监测发展面临的压力,提出了中国环境监测的发展战略和实现战略目标的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4.
中国环境监测科技发展需求分析 总被引:30,自引:8,他引:22
根据环境监测面临的形势和任务,通过分析环境监测科技发展现状和差距,提出中国环境监测科技的发展思路和未来10年应优先研究的13个重点领域、32个主题项目。 相似文献
5.
阐述了突发环境事件与环境应急监测的定义与分类,详细介绍了环境应急监测中事前的技术贮备、事中的处理处置及事后的评估3个环节。指出环境监测在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处置中发挥着重要的决策支持和技术保障作用。 相似文献
6.
7.
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在我国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从系统分析和有机污染分析等方面出发 ,概述了气相色谱 质谱 (GC MS)联用在我国大气、水质、土壤等环境监测中所取得的重要成果 ,例如可测定多环芳烃、硝基多环芳烃、多氯二苯并二、多氯二苯并呋喃、农药、酚类、多氯联苯、恶臭、有机酸、有机硫化合物和苯系物、卤代烃、氯苯类等挥发性化合物 ,以及多组分有机污染物。 相似文献
8.
李国刚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05,17(1):8-10
通过对中国土壤环境监测现状的分析评价,提出了未来需要建立的土壤环境监测技术体系和需要重点开展的土壤环境监测科研领域。 相似文献
9.
对我国环境监测能力建设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我国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取得了明显进展 ,但地区差异很大 ,整体水平不高 ,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投入不足、体制不顺。提出应加强环境监测管理 ,加大投入 ,建设水质、空气、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测系统 ,建立国家级开放式环境分析实验室和全国生态与环境监测网络 ,完善数据卫星传输系统 ,全面提高环境监测能力。 相似文献
10.
简述了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LIMS)的概念和建设LIMS的现实意义,着重介绍了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实施LIMS的过程和体会,分析了环境监测实验室在LIMS选型和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及LIMS对现行工作的影响,并对需进一步完善的功能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