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187篇 |
免费 | 1384篇 |
国内免费 | 162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387篇 |
废物处理 | 189篇 |
环保管理 | 509篇 |
综合类 | 2712篇 |
基础理论 | 504篇 |
污染及防治 | 584篇 |
评价与监测 | 210篇 |
社会与环境 | 165篇 |
灾害及防治 | 473篇 |
出版年
2025年 | 53篇 |
2024年 | 150篇 |
2023年 | 209篇 |
2022年 | 211篇 |
2021年 | 228篇 |
2020年 | 198篇 |
2019年 | 200篇 |
2018年 | 174篇 |
2017年 | 214篇 |
2016年 | 238篇 |
2015年 | 263篇 |
2014年 | 235篇 |
2013年 | 319篇 |
2012年 | 361篇 |
2011年 | 362篇 |
2010年 | 251篇 |
2009年 | 243篇 |
2008年 | 165篇 |
2007年 | 237篇 |
2006年 | 206篇 |
2005年 | 155篇 |
2004年 | 134篇 |
2003年 | 123篇 |
2002年 | 107篇 |
2001年 | 116篇 |
2000年 | 99篇 |
1999年 | 72篇 |
1998年 | 70篇 |
1997年 | 77篇 |
1996年 | 37篇 |
1995年 | 61篇 |
1994年 | 34篇 |
1993年 | 45篇 |
1992年 | 32篇 |
1991年 | 18篇 |
1990年 | 9篇 |
1989年 | 5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4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2篇 |
1982年 | 2篇 |
1981年 | 3篇 |
1980年 | 4篇 |
1974年 | 1篇 |
1972年 | 2篇 |
1971年 | 1篇 |
196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7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Critical loads offer a unique way of evaluating impacts of acid deposition by quantifying environmental sensitivity. The critical loads of acidity for UK peat soils have been based upon an arbitrary reduction in pH of 0.2 units. This chemical shift needs to be better related to adverse effects on sensitive biological receptors. It is known that effective precipitation pH equates closely to soil solution pH, and the latter is directly linkable to biotic effects of pH change. On continuation of a long-term experiment assessing impacts of simulated acid rain on peat microcosms in a realistic outdoor environment, Calluna vulgaris continued to flourish at acid deposition loads well above the existing critical load. Calluna plants were harvested and analysed, and acid deposition treatments to the microcosms continued to allow natural vegetation to regenerate. A diverse mixture of moorland plants and bryophytes established at acidity treatments well above the existing critical load, and only a very high acid load resulted in no natural regeneration. A critical effective rain pH value of 3.6 is suggested as a basis for setting critical loads. At this pH, Calluna grows well, and a healthy diverse vegetation community re-establishes when harvested.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peat critical load should be set at the acid load that, at any specific site, would result in a mean effective precipitation pH of 3.6. 相似文献
2.
建立了一种基于指示性污染物的非突发性环境健康风险评价模式。根据研究区域的能源类型及气候条件选择对该区域人群健康产生明显影响的指示性污染物,并根据多个城市及地区的历史数据确定指示性污染物与常住人口死亡率之间的定量对应关系,将大气预测模型和GIS系统进行集成开发,再将指示性污染物浓度与区域常住人口死亡率之间的定量对应关系嵌入与GIS集成后的大气预测模型中..通过将区域气象数据及规划中关于指示性污染物连续排放的源强数据输入上述模型进行模拟预测,得出区域不同级别大气环境健康风险范围分布。 相似文献
3.
系统分析了辽河流域近十年社会经济和水污染物排放之间的关系,基于污染物排放强度和人均GDP指标,建立辽河流域COD和氨氮环境学习曲线;结合情景分析法预测在现有治污水平下,辽河流域未来水污染物排放趋势及水环境压力。结果表明,辽河流域水环境压力巨大。根据辽河流域污染治理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提出新时期的污染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4.
选择了6种水体中常见的阳离子(Na^+、Mg^2+、Ca^2+、Al^3+、Cu^2+、Ni^2+),分别考查了其对TiO2薄膜光催化还原Cr(Ⅵ)的影响;从光吸收、无机离子本身的性质对光生电子的捕获及传递等讨论了上述离子影响TiO2薄膜光催化还原Cr(Ⅵ)的反应速率的原因。结果表明:由于其不能捕获光生电子,Na^+、Mg^2+、Ca^2+本身对TiO2薄膜光催化还原Cr(Ⅵ)的反应速率影响不大;Al^3+吸引电子能力较强,成为光生电子和Cr(Ⅵ)之间的桥梁,促进了Cr(Ⅵ)的还原;浓度为1 mmmol/L时,Cu^2+显著地促进了Cr(Ⅵ)的光催化还原,其主要原因是Cu^2+捕获光生电子的能力很强,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而浓度大于10 mmol/L时,Cu^2+形成单质Cu以及对紫外光的吸收都使促进作用降低;Ni^2+未充满的d轨道具有获得并传递光生电子的能力,也促进了Cr(Ⅵ)的还原;在浓度同为1mmol/L时,对Cr(Ⅵ)光催化还原的促进作用依次为:Cu^2+〉Al^3+〉Ni^2+〉Na^+、Ca^2+、Mg^2+。 相似文献
5.
湿地植物在处理高负荷有机废水时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氧化胁迫。本研究基于对浮萍的有机污染胁迫模拟系统,通过对浮萍脂质过氧化和抗氧化防御系统的监测与分析,研究了浮萍对有机污染胁迫的耐受能力及胁迫去除后浮萍的恢复规律。结果表明,浮萍对有机污染胁迫具有较高的耐受性,在胁迫去除后,具有一定的恢复能力。在COD小于400mg/L时,浮萍并未受到氧化胁迫;当COD达到800 mg/L时,浮萍体内ROS含量上升,细胞膜脂过氧化加剧,但抗氧化酶活性升高,抗氧化物质含量增加,浮萍可保持生长,胁迫去除后,抗氧化防御系统可恢复到对照水平;当COD过高(≥1 000mg/L),ROS急剧上升,抗氧化防御系统遭受破坏,造成不可逆伤害,胁迫去除后不能恢复正常生长。 相似文献
6.
首先,阐述了美国ACI318-08规范中钢筋混凝土受弯、受压构件的设计原理和基本假定。与我国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不同,ACI318-08规范是根据构件的受力破坏形态来确定名义抗压和抗弯承载力的折减系数的,相对于延性破坏,脆性破坏构件的承载力折减较多。然后,由平衡条件、平截面假定及Newton迭代格式,推导出林聪悟-直线法的计算公式。编制程序实现该算法时,须根据最大、最小配筋率的规定对迭代区域进行限定;在确定P-M相关曲线上的拐点位置的基础上,实现中性轴高度在曲线上的分段迭代。通过在曲线拐点处设置微小增量及自动调整中性轴高度等方法,解决了程序计算时可能出现的迭代发散问题。算例表明,所编制程序的计算结果具有很高的精度。 相似文献
7.
8.
提出并讨论了土壤的潜在还原容量、有效还原容量和条件还原容量等概念;通过对采自北京和唐山地下水饮用水源区3个包气带土壤样品的土柱淋滤实验,研究了土壤对水溶液中六价铬(Cr(VI))的还原作用,研究了上述土壤各种还原容量之间的关系及影响因素;探讨了向土壤中投加适量常见、无毒、价廉的还原性物质(如厩肥、FeS和风化煤等)以提高土壤还原能力的方法和将其应用于去除灌溉用污染地下水中六价铬(Cr(VI))的可能性。实验结果表明,在正常环境条件下,土壤的有效还原容量比土壤的潜在还原容量低3个数量级左右。向土壤中投加适量 相似文献
9.
半导体生产排放的废气和废水中砷、磷、硫的分析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一种快速、灵敏、可靠的高温氢还原-气相色谱分析方法[1-2],并自行设计了高温还原系统(还原炉、六通阀等),测定半导体生产排放废气和废水中的砷、磷、硫及其化合物,样品不需预处理,使气相色谱仪能直接测定固、液、气相样品中砷、磷、硫及其化合物的含量。砷、磷、硫的检测限分别为0.01mg/L、0.003mg/L、0.02mg/L;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6.2%、8.6%和0.3%,与经典方法进行对比,结果基本一致。从分析方法的误差统计角度,也说明该方法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10.
污水处理厂出水中雌激素活性物质浓度与生态风险水平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再生水在环境和景观水体利用中,由微量有毒有害污染物,特别是内分泌干扰物引起的长期生态风险备受关注. 以再生水生态风险控制为目的,对城市污水处理厂出水(再生水)中雌激素活性物质浓度分布情况进行了研究,归纳了8种雌激素活性物质的出水浓度水平,比较分析了各物质的雌激素活性和生态风险. 结果表明:8种物质的质量浓度分布在ng/L~μg/L,其中ρ(类固醇)最低,为nd~50 ng/L;ρ(酚类)及ρ(酞酸酯类)主要在μg/L水平,个别高达40 μg/L. 雌激素活性分析和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污水处理厂出水(再生水)中3类雌激素活性物质的雌激素活性和生态风险顺序均为类固醇物质>酚类物质>酞酸酯类物质. 城市污水再生处理厂应优先控制乙炔基雌二醇(EE2)、雌酮(E1)和雌三醇(E3)等3种雌激素活性物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