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 毫秒
1.
Reductive Dechlorination of Tetrachloroethylene by Soil Sulfate-Reducing Microbes under Various Electron Donor Conditions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Biotransformation of tetrachloroethylene (PCE) by soil sulfate-reducing bacteria was investigated using acetate, lactate and methanol as electron donors. Results show that the effectiveness of biotransformation of PCE by soil sulfate-reducing bacterial is dependent upon the type of electron donor used. 相似文献
2.
聚吡咯修饰电极测定废水中的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沙兆林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1998,10(1):34-35
讨论了聚吡咯对镉离子的配位富集作用及其影响因素,并用循环伏安法加以证实。在0.1-50mg/L的范围内,Cd62+浓度与还原峰电流成线性关系。检测限为0.05,g/L可用于废水测定,方法简便,快速,干扰少。 相似文献
3.
4.
5.
南京市正在构建的总量减排监测体系,以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为核心,有机整合在线和手工监测资源,以信息化平台为体系运转载体,以期为减排管理提供准确高效的数据支持.在总量减排监测体系建设和推广过程中需重点解决在线监测系统的运行管理、在线监测与手工监测的整合,以及信息系统建设等问题. 相似文献
6.
7.
太湖流域水污染物总量减排绩效评估体系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充分考虑太湖流域水污染物总量减排工作特点的前提下,采用主客观相结合的方法,选择了27个绩效评估指标,确定各评价因子的权重,构建了太湖流域水污染物总量减排绩效评估体系。在此基础上,对2005—2012年太湖流域水污染物总量减排绩效进行评估。结果表明,2010—2012年的太湖流域水污染物总量减排效果较2005—2009年有所提高,减排工作取得了较明显成效,但是距理想状态仍有一定差距。该评估体系的建立为推动流域水污染物减排绩效评估工作的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十一五”时期乌鲁木齐市大气污染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全面了解“十一五”时期(2006—2010年)乌鲁木齐市大气污染状况,评估污染源治理及气象条件对空气质量变化的影响,利用2001年1月—2010年12月主要大气污染物浓度数据和同期地面气象资料,总结“十一五”时期乌鲁木齐市大气污染变化特征,重点分析其变化原因。结果表明:“十一五”时期PM10和SO2年均浓度分别比“十一五”下降1.7%和10.3%,采暖季降幅最明显,分别达到2.2%和21.9%;而NO2年均浓度比“十一五”升高8.9%,非采暖季增幅最大,为11.7%。2006—2010年PM10、SO2年均浓度整体呈下降趋势,NO2浓度有升高趋势。5年中非采暖季各污染物浓度均达标,采暖季PM10和SO2超标倍数逐年减小,煤烟型污染特征仍然典型。污染源管控(特别是减排工程实施)是“十一五”时期SO2和PM10浓度下降的重要原因,气象条件作用相对有限。NO2浓度升高主要与机动车保有量逐年增加和氮氧化物治理启动滞后有关。 相似文献
9.
10.
南通市温室气体排放估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2009年南通市主要领域碳排放情况为基数,采用IPCC指南中的计算方法,选取IPCC 指南明确的领域中对南通市而言具有代表性的部分内容,对2009年南通市全市碳排放量进行估算。估算结果表明,能源活动(化石燃料燃烧)为南通市主要温室气体排放源,其比例占据了主导地位。在能源活动中,原煤燃烧排放的CO2远高于其他化石燃料燃烧的排放量。因此,南通市可在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及加强能源管理等方面进行努力,以减少南通市温室气体排放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