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基础理论   5篇
灾害及防治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
自然灾害风险评估与灾害易损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然灾害风险评估是区域减灾防灾重要的基础工作之一。从风险概念和风险度的表达入手,探讨了自然灾害风险评估的对象及其构建的指标体系,对主要自然灾害风险评估方法进行了综合比较,并对灾害易损性评估研究进行了总结,认为对灾害风险下的生态系统易损性关注不多。因此以区域为研究尺度,构建了生态系统灾害风险评估框架,选择危害风险性指数反映灾害危险程度,选择防灾能力指数、承灾能力指数、恢复力指数等构建了生态系统灾害易损性评估指标体系。在对自然灾害风险评估研究认真梳理的基础上,认为复杂性灾害系统的研究、灾害易损性基础理论及定量方法的探索、自然灾害风险研究体系的时空尺度的扩展、自然灾害风险评估精度和可信度的提高是未来灾害风险评估值得重视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基于野外样地调查资料,运用主成分分析(PCA)与冗余分析(RDA)等方法,研究天宝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种类型泥炭藓沼泽(泥炭藓类型、水竹类型、垂穗石松类型和灯芯草类型)的植被组成、物种多样性特征及其与土壤层和苔藓枯落物层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共有植物28科41属44种,4种类型泥炭藓沼泽的物种组成差异性较大,但科属种的分布比较均匀;植物区系分析发现,天宝岩泥炭沼泽植被区系主要由泛热带分布型和北温带分布型2类构成;PCA结果显示,同种类型泥炭藓沼泽各样地的分布较为集中,个别样地分布比较分散,但4种类型泥炭藓沼泽样地之间的差异较大,PCA二维排序图清晰显示了4种类型泥炭藓群落与环境因子之间的相关性;而RDA表明,土壤容重、木本层盖度、土壤自然含水量和苔藓枯落物层最大持水率成为影响其植被组成的主要环境因子,这些因子能够显著解释物种多样性变化的最小组合.本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类型泥炭藓沼泽物种组成对环境因子的响应有差异,而环境水分特征是影响其植物组成分异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3.
天宝岩长苞铁杉林倒木对土壤肥力质量的影响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天宝岩长苞铁杉林的倒木-土壤系统为研究对象,采用因子分析方法与模糊评价方法,探讨分析倒木接触处土壤及空旷处土壤的肥力质量.结果表明:研究区长苞铁杉林分内倒木的覆盖有利于提高土壤肥力,其肥力指数随海拔降低呈下降趋势,且随腐烂等级的升高,土壤肥力指数升高,其中,第Ⅳ腐烂等级倒木接触处土壤肥力较邻近腐烂等级出现降低趋势;长苞铁杉+猴头杜鹃林内倒木接触处土壤的肥力显著高于空旷地,长苞铁杉纯林内倒木接触处土壤的肥力指数低于空旷地土壤.研究揭示了倒木存在对森林土壤肥力质量的影响规律,可为后期在长苞铁杉林内开展倒木更新研究时的倒木选择与保留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为揭示景观格局内演机制,在3S技术平台支撑下,借助TM遥感像图、植被分类图和二类调查数据,并引入CCA(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排序方法,对天宝岩森林景观格局与环境的关系及其尺度效应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取样尺度的递减,排序轴各特征值之和呈增大趋势,依次为:3.137、3.349、3.484、4.660及4.848;而累积景观–环境解释量和景观–环境相关系数皆呈先增后减的趋势,分别在scale3和scale2达到最大;景观类型分布呈现较为明显的纬度梯度变化规律(纬度与第一轴的相关系数:-0.2019~-0.3789)和垂直分布规律(海拔与第一轴的相关系数:-0.3218~-0.4760),其中沿纬度梯度上分布的景观类型依次为:竹林、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农田、常绿阔叶林、山顶矮曲林、常绿针叶林、泥潭藓沼泽、灌草丛;在较低海拔上分布的景观类型主要有竹林和农田,在较高海拔上分布着泥潭藓沼泽、灌草丛和山顶矮曲林;景观格局与环境关系具有尺度效应,环境因子对景观格局分布的影响程度随着尺度的变化而变化.图2表2参36  相似文献   
5.
以世界双遗产地武夷山风景名胜区内4种森林类型地表可燃物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外业调查与内业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对比分析地表可燃物含水率(绝对含水率与熄灭含水率)特征及其与地形、林分等14个影响因子的关系.结果显示:活地表可燃物绝对含水率、熄灭含水率在4种林型间差异较小,死地表可燃物差异较大,其中毛竹林在不同林型中绝对含水率较高,熄灭含水率较低,马尾松近成熟林则相反.在灌木、草本、1小时时滞可燃物(1 hr)、10小时时滞可燃物(10 hr)中,毛竹林绝对含水率大于熄灭含水率,不易点燃;马尾松近成熟林灌木、草本绝对含水率大于熄灭含水率,1 hr和10 hr可燃物绝对含水率熄灭含水率,容易点燃.绝对含水率中,不同坡向毛竹林的地表可燃物无显著差异,马尾松近成熟林仅在灌木、1 hr可燃物有差异,1 hr差异表现为阴坡阳坡.冗余分析(RDA)结果显示,活可燃物、死可燃物受不同的环境因子影响,环境因子对死可燃物含水率的解释量高于活可燃物.本研究结论表明,不同林型地表可燃物熄灭含水率比绝对含水率稳定,为评估景区森林点燃风险与火行为模拟提供了重要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6.
武夷山风景名胜区风景廊道时空分异特征及其生态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遗产旅游地风景廊道时空变化特征及其生态影响,以武夷山风景名胜区为例,在3S技术支持下,分析了1986年、1997年和2009年风景区建设发展的3个关键时期风景廊道(包括游览步道与行车公路)格局时空变化特征;在样地调查的基础上,构建廊道干扰指数并结合廊道指数探讨廊道对风景区动物、植物及景观环境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1986年、1997年、2009年风景区风景廊道总长度分别为94.218 km、156.715 km、197.574 km;1986~1997年风景廊道增加以公路为主(增加了64.659 km),而1997~2009年公路增加程度放缓(增加了22.172 km),步道明显增加(增加了18.687 km);1986~2009年间风景区公路建设率从0.31增至0.60,廊道密度从1.34 km/km2增至2.81 km/km2,曲度从1.19增至1.56,不同时期各功能景区风景廊道特征指标各有特点;1986~2009年风景区线点率、连通度和环通度均呈现增加趋势,风景区网络结构趋于复杂,山北景区尤为明显,2009年山北景区的线点率(1.387)、连通度(0.494)及环通度(0.228)均为各景区最大;步道长度、曲度、密度、公路建设率与垃圾量、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植物Simpson多样性指数、植物均匀度指数(E2)、景观重要值存在显著相关关系,而网络结构指标与生态环境指标不相关.最后对武夷山风景名胜区风景廊道进行功能分区,并就各分区提出规划设计要点与建议.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