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安全科学   2篇
综合类   3篇
污染及防治   1篇
  2023年   1篇
  2014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核级高效空气过滤器的结构与阻力关系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探讨了核级高效空气过滤器的结构形式与过滤阻力之间的关系.分别采用进口的和国产的过滤材料,制作了一批不同褶间距(2.5~8.2mm)、褶深(33~275 mm)和褶形状的高效空气过滤器,并对其过滤阻力进行了测试,研究了高效空气过滤器的结构与阻力之间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对于进口过滤材料.当褶深为33 mm、52 mm和73 mm时,过滤阻力最低时相应的褶间距分别为2.7 mm、3.4 mm和4.0 mm;对于国产过滤材料,当褶深为33 mm、52 mm、73 mm、105 mm和245 mm时,过滤阻力最低时,相应的褶间距分别为2.5 mm,3.1 mm、3.7 mm、4.8 mm和5.4 mm.因此,不同的过滤材料.应该有不同的过滤器最佳结构参数.此外,V形过滤材料褶过滤器比矩形过滤材料褶过滤器的阻力低.  相似文献   
2.
经典过滤理论未考虑纳米颗粒物在纤维表面反弹并降低过滤效率的可能性. 选择不同等级的HEPA(高效空气过滤)玻璃纤维滤料,使用SMPS(扫描电迁移率粒度分析仪)测量粒径在10~500 nm内3种颗粒物——直角立方体MgO、圆角立方体NaCl和球形PSL(聚苯乙烯)固体颗粒的过滤效率,通过比较不同滤料状态下过滤效率的差别分析反弹效应的影响. 结果表明:①硅油熏蒸法制备的湿态滤料可以模拟过滤的理想状态. ②过滤时颗粒物反弹效应大小与其自然运动规律有关,NaCl颗粒的反弹率约为MgO颗粒的66.7%,PSL颗粒的反弹率比非球形颗粒小一个数量级左右. ③颗粒物反弹率也受到滤速的影响,在1.0~5.3 cm/s滤速范围内,反弹率与滤速成正比;滤速在5.3 cm/s时颗粒物的最大反弹率在0.363%~2.667%之间,不同颗粒物的最大反弹率不同,但最大反弹粒径相差不大. ④可以将干态滤料在5.3 cm/s滤速下对MgO颗粒的过滤作为HEPA滤料反弹效应试验的计算基准,根据形状参数(S)和过滤介质透过率的动力学模型对其他滤速和形状的颗粒物反弹率进行修定. ⑤反弹效应对透过率的影响较大,在MPPS(最易透过粒径)附近,非球形颗粒反弹效应对实际透过率的贡献可达30%~40%. 研究表明,HEPA过滤需要考虑颗粒物反弹效应对过滤效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KZNJ-1型高效口罩效率检测装置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详细介绍了KZM-1型高效口罩效率检测装置的研制背景、检测原理和装置性能,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此检测装置的各项性能指标均达到国家标准GB19083和GB2626的要求。  相似文献   
4.
2006年11月9日.由教育部主持召开的“高效口罩效率检测装置的技术研究”科技成果鉴定会在清华大学举行。这项成果是由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与北京清能创新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研制成功的。这是我国第一台高效口罩钠焰法效率检测装置。适用于对各类高效口罩和呼吸器的检测,还适用于对一次性医用防护服等医疗和劳保用品的检测。  相似文献   
5.
电凝并式空气净化单元对颗粒物和甲醛净化效果的实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一种新型电凝并式空气净化单元对室内空气中颗粒物和甲醛的净化效果.实验结果表明,高压高频(HV-HF)电凝并装置能促使小粒子相互凝并为较大的电中性的粒子团,这些具有较高比表面积的电中性粒子团进入室内空间,能继续粘附空气中及物体表面上的颗粒,形成更大的粒子团,从而易于被净化单元中的中效过滤器捕集,而且该净化单元对于大粒子(粒径>0.7μm)浓度较高的场所净化效果更加明显.另外,室内空气中吸附在颗粒物表面的甲醛也随之被高效去除.该净化单元的投入使用,起到了提高过滤效率、去除气溶胶小粒子、降低能耗、进一步改善室内空气品质等多重功效.  相似文献   
6.
酸性矿山废水(Acid mine drainage,AMD)污染区域因pH较低、硫酸盐浓度较高易形成施氏矿,所形成的施氏矿拥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丰富的活性位点,是AMD中As的重要沉积库.施氏矿形成过程通常会因亚铁氧化速率变化呈现出不同的微观形貌和理化性质,影响As的迁移和形态转化.通过调控过氧化氢(H2O2)滴加方式(一次性添加、0.2 h·mL-1和1 h·mL-1)调控Fe(II)氧化速率,形成不同的施氏矿Sch1、Sch2和Sch3,在此基础上探究合成施氏矿结构特性及对As(V)的吸附行为.结果表明:随着H2O2滴加速率降低,Fe(II)氧化速率降低,所形成施氏矿的微观形貌从光滑转变为毛刺状晶须表面球形,颗粒粒径增大,比表面积大小顺序为Sch1-1)高于Sch1(118.9 mg·g-1)和Sch3(130.3 mg·g<...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