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安全科学   1篇
灾害及防治   2篇
  200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1.
研究影响公众自然灾害风险认知的因素,有助于寻找风险因子,为加强风险沟通与理解、制定风险管理策略提供基础依据。防洪工程作为人类抵御水灾的重要手段,具备使公众对其产生信任动机的条件,成为影响公众水灾风险认知的重要因素之一。选择位于长江流域上游的重庆、中游的九江和岳阳、下游的上海和吴江等地区进行问卷调查,通过统计分析共885份有效问卷的数据,研究了公众对于防洪工程的信任程度,及其对水灾风险认知的影响。结果显示,防洪工程明显的御灾效果改变了大多数(3/4强)民众对水灾灾害属性的认识,由此建立了工程信任;信任使得多数(80%)公众对水灾风险的评估值很小,尤其是对个人受灾的风险估计出现乐观偏差;进而产生了消极与积极并存的防灾意愿倾向,并导致实际的防灾备灾行为不足。研究还发现,工程信任、风险评估是属于社会共构的心理特性,各地公众基本持一致的观点或态度,但存在一定的区域差异;相较而言,长江中游的民众对水灾的风险感知最强,其次是上游地区的民众,下游地区民众的风险感知最弱。由于对防洪工程的信赖而降低风险意识,是公众风险认知中存在的风险因子之一。  相似文献   
2.
农业旱灾是制约我国农业生产的一个重要因素,尤其对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兴和县地处内蒙古高原,旱灾的经常发生使当地居民形成了独特的适应策略。通过研究者先后两次的实地调研和问卷访谈,采用农业收入多样性分析方法对农户的旱灾恢复力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兴和县农户收入来源的多样性程度存在着北部地区低,中、南部地区相对较高的趋势;同时发现气候干旱化使当地居民家庭收入来源萎缩,收入的多样性正在逐渐丧失。同时分析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以帮助当地农民提高家庭收入的多样性,增强其生活系统应对旱灾的稳定性,从而提升其旱灾恢复力水平。研究结果对其他地区农村系统提升应对自然灾害的恢复能力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公众信任及水灾风险认知的区域对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在长江流域不同区域开展问卷调查(获885份样本),统计、比较公众对社会减灾能力的信任态度及水灾风险认知状况,并探讨信任与认知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公众对社会减灾能力基本持信任态度,信任度依次为:灾害监测预报预警>政府应急>防灾工程能力,其中下游地区公众的信任度较高。公众对于水灾的风险感知普遍偏弱,尤其是下游地区公众对发生水灾、受灾可能性的评估偏低(小于25%)。公众对于区域减灾能力的信任主要受到受灾经历(如灾情损失、灾后救援等)的影响,区域本底的灾害风险高低导致公众水灾风险认知的差异。风险较高区域(上、中游)公众更愿意采取较多的、积极的具体防减灾措施。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