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环保管理   2篇
综合类   1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1.
农村水环境治理的非合作博弈均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水环境治理涉及的利益相关者众多、利益冲突复杂,有效协调各方利益和行动是提高治理成效的关键。探讨了政府、企业、村民和村委在水环境治理过程中的责任要求与行为关系,应用博弈论分析了政府—企业之间的不完全信息的动态均衡和政府—企业—公众之间的不完全信息的静态均衡。研究表明,企业积极治理水环境与公众参与、政府能力密切相关;政府切实查处污染的概率与公众维权的概率成反比,公众参与可有效提高企业的治理成效,降低政府的监督成本。  相似文献   
2.
运用DEA-Tobit两步法测算福建省各市历年(2005—2012年)用水效率概况,分析关键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近八年福建省各市用水效率呈递增趋势,其中泉州、厦门、莆田和龙岩用水效率较高,福州、漳州、三明和宁德居中,南平整体偏低;第一产业比重、人均GDP和城镇化率是影响福建省用水效率的重要因素,影响因素系数分别为-0.009893、8.80×10-6、-0.011223。  相似文献   
3.
面向共同富裕的新征程,如何通过生态富民已是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等国家战略的重要问题。已有学者对生态产品的概念与分类、实现途径与机制等展开大量研究,文章突破了以往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理论阐述,主要聚焦可持续视角,采用案例对比的分析方法探讨乡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核心议题——“生态颜值”何以持续转化为“农民财富”。结果表明:①乡村生态优势可以持续转化为经济优势,但其过程极为不易,且需具备一定的现实条件:稳定的制度供给、社会资本的融入、特定的区位条件以及高水平的服务质量等。②“生态颜值”与“农民财富”之间关键在于打通转化通道,即建立“生产-交换-消费-分配”的转化机制、进而解决“资源变产品”“产品变商品”两大核心问题。③并非所有乡村都能发挥生态优势,只有小部分才能持续实现生态富民,并且诸多实践面临转化机制同质化严重、地方短期行为、利益联结机制不合理等可持续困境。④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要体现差异性与适配性,其转化路径应具有自我可持续性,即资源转化的基础性、利益分配的合理性、制度供给的稳定性等。该研究有助于补充和深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领域的学术积累,也在一定程度上打开了乡村生态富民的“黑箱”,为审慎推动生态富民提供基于案例经验支撑的学理认知。  相似文献   
4.
农村环境污染是我国城乡全面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在PPP项目快速扩张及美丽乡村建设硬任务下,探究农村环境治理PPP模式的具体做法及成效具有现实意义。结果发现,农村环境治理PPP实践可分为独立环节、专项治理和全域治理三种典型模式,这在一定程度上可解决资金、技术和主体等关键短板。但不可忽视的是,其实践效果不太理想且面临诸多难点,例如融资功能依旧占主导、项目规模偏大且盈利性弱、竞争性市场未形成等。因此,农村环境治理PPP模式需从实际出发并审慎推进、项目规模坚持适度原则、强化政府契约精神和有效监管,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并增强获得感。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