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环保管理   4篇
综合类   5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1.
中国“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十一五”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实现“十一五”节能和减排目标,是政府提出的一项硬性任务,行政约束性比较强。  相似文献   
2.
林伯强 《绿叶》2010,(8):15-19
新能源的民间投资很多,但现阶段主要还是国有企业在做。造成这个态势的原因在于新能源行业现在不怎么挣钱:设备制造已经产能过剩;利用上,终端电价由国家控制,大规模的供电方面.民营、外资企业没法与国有企业竞争;而没有利润,企业也就难以投入研发。要鼓励更多的民间资本及外资参与新能源产业建设,仅仅对它们开放这个行业并不够,更重要的是做好新能源产业链,改革电力定价机制.为不同产权的企业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  相似文献   
3.
临近"十一五"减排末期,在高压政策下,面对艰巨的节能减排任务,各级政府被迫做出了一些引起社会广泛的争议的事情。促进节能可做的事情并不多,而且都不是短短几个月就能做的。能想到的,短期有效的措施就是关闭高耗能产业内规模小、效率低的落后产能。理由很简单,其他节能措施都需要时间来完成。关闭落后产能符合国家在产业整合过程中的基本政策导向;  相似文献   
4.
与传统的能源管理和节能改造模式相比,能源合同管理是一种市场机制,达到项目节能减排的社会效益目标的同时,还能为合同双方带来经济效益。但是,节能减排的社会效益是外生的,要保证赢利,项目技术风险就必须趋于零,这就不利于新节能减排技术的推广;同样为了保证赢利,还不能有融资风险,所以通常不会选上那些节能减排社会效益大、投资回报小的项目。小心谨慎的投资运作会影响节能减排的速度,而对于中国来说,速度非常重要。所以,这种新模式需要政府的政策扶持推广,或者由政府承担一些风险。  相似文献   
5.
林伯强 《绿叶》2014,(5):26-30
如果能把一次能源消费中煤炭的比例压缩到40%~45%左右,空气污染治理将不会有很大的问题。但由于现在我国的能源需求还在增长,大规模进行低成本的煤炭替代还不具备条件,这个目标不可能很快达到。因此,我们短期内只能进行区域性空气污染治理,而在这个过程中,污染转移没法从根本上避免。如果我们重点在工业制造、供暖等领域进一步提高煤炭使用效率和清洁利用水平,同时从多个方面进行能源消费的变革,短中期内也可能从整体上缓解空气污染。  相似文献   
6.
二氧化碳排放对气候变化影响是全球性的,在哪个国家排放并没有区别。但是,由于产出和能源效率的不同,在不同国家生产某一产品的排放量是有区别的。在发达国家生产某一个产品可能是一个单位的碳排放,而在发展中国家生产,由于生产工艺相对落后,能源效率低,可能是超过一个单位的碳排放。这样,碳减排的考虑将影响传统的国际贸易模式,即在“低收入国家生产,在高收入国家消费”。因此,低碳全球化就是通过碳减排的考虑,  相似文献   
7.
碳排放承诺倒逼中国环保动真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伯强 《环境教育》2014,(12):16-17
正11月12日,在中美双方发布的联合声明中,中国首次提出计划在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且将努力早日达到峰值,并计划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20%左右。在此之前中国碳强度指标的承诺是相对减排,只要GDP增长,二氧化碳排放会随之增长,只需要增速减缓就行。这一次则是绝对量减排的承诺,2030年碳排放峰值将成为倒逼机制,对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意义重大。排放峰值可能提前出现  相似文献   
8.
林伯强 《绿叶》2012,(12):12-15
光伏产业危机的根源于地方政府和国有银行捆绑了光伏产业的发展。在未来的产业重组过程中,政府要尽量中立,让市场自发进行优胜劣汰的整合。目前政府必须坚决拯救光伏产业.但不是救企业。政府应把补贴投向产业链的终端,把技术研发和终端利用环节做好.而把设备终端制造留给市场。光伏产业的威胁在于其无序状态.包括政府缺乏前期规划、企业缺乏预期、国际市场上贸易摩擦迭出。  相似文献   
9.
最近的电荒、油荒,再次引起了人们对能源价格改革的关注。其实,能源价格改革年年都提,但进程缓慢,而且常常是小幅度、小范围的改革。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