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1篇
安全科学   1篇
环保管理   1篇
综合类   1篇
基础理论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1.
地面煤层气开发过程存在废水、废气、噪声等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随着国家鼓励煤层气产业向基地化和规模化发展,受环境影响的地区不断增多,地区环境影响程度加重,同时新工艺技术的发展,使得煤层气开发的环境影响更加复杂化、特殊化,相应的环境管理规章制度和政策亟待完善。针对煤层气开发环境影响新变化,提出国家、地方环保部门应制定和完善环境管理规章制度和保护措施、煤层气开采企业应严格执行环保相关法规和规范、加强对开采所在区域的环境监测、加大受影响和污染地区的环境修复和治理力度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在纳板河保护区内的小学开展了一系列环境意识教育活动,通过课堂讲解及开展生动形象的活动,使小学生理解了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提高了生态保护意识。总结了在乡村小学开展环境教育的不足之处,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高寒沙区杨柳科植物的细根分解特征,以青海共和的乌柳(Salix cheilophila)和沙柳(Salix psammophila)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径级细根(0~0.5、0.5~1和1~2 mm)的分解规律、养分释放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对评价两种杨柳科灌木人工林在共和盆地的长期适应性具有重要意义,为长期研究高寒沙区土壤碳循环和养分循环规律提供理论依据。利用埋袋法,比较不同径级细根在经历了489 d分解后的质量残留率、养分(C、N、P、K)释放率及分解速率与初始养分含量的相关性,总结乌柳和沙柳细根分解动态特征;运用非线性指数衰减模型拟合估算细根分解系数以及分解50%、95%所需的时间。结果表明,细根分解率表现为第一年生长季6—10月分解速率快,11月—次年6月分解速率缓慢,次年生长季6—10月分解速率加快的趋势。两种柳树在前120天均为快速分解阶段,各径级细根质量残留率为77.24%~85.26%,120~360 d为缓慢分解阶段,从第360天开始分解速率缓慢上升。经过489 d分解后,两种柳树细根质量显著下降,残留率为66.44%~82.23%,且分解速率随细根直径增大而增大。通过指数衰减模型拟合得到乌柳和沙柳细根分解极其缓慢,损失95%质量分别需要26 a和38 a。细根分解过程中,乌柳和沙柳不同养分的释放特征不同。细根C、N、P以释放为主,且养分释放速率总体上随细根直径增大而增大。细根质量残留率与初始C/N值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即初始底物C/N值越大,细根初始分解速率越小。  相似文献   
4.
植被恢复与重建是退化土地生态修复的重要途径,植物与土壤环境的关系一直是热点科学问题,但对高寒沙区尚缺乏系统性的研究。为探明不同沙生植物对高寒沙地土壤的改良策略,以青海共和盆地中间锦鸡儿(Caragana intermedia)和乌柳(Salix cheilophila)两种典型固沙植物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细根分布规律分析其环境适应性,结合林地土壤物理性质、有机碳含量和土壤含水量等要素,分析两种植物对土壤的改良作用。结果表明,(1)两种植物的细根主要集中在0-60 cm土层,中间锦鸡儿水平方向分布更多,且细根平均生物量密度和有机碳含量都高于乌柳。(2)乌柳人工林各深度土壤有机碳密度均高于中间锦鸡儿,其累计百分比在0-40 cm土层较高,中间锦鸡儿在40-120 cm较高。(3)两种人工林的土壤容重、最大持水量和毛管持水量均值差异不显著。中间锦鸡儿林地土壤容重在0-40 cm土层大于乌柳,在40-120 cm小于乌柳;其最大持水量和毛管持水量在0-60 cm小于乌柳,在60-120 cm大于乌柳。(4)两种人工林土壤含水量和土壤温度都呈表层高,随土壤深度递减趋势。乌柳林地各深度土壤含水量均高于中间锦鸡儿,土壤温度均低于中间锦鸡儿。研究表明,中间锦鸡儿的环境适应性和固沙能力较强,倾向于深层土壤改良和固碳策略;乌柳人工林的固碳作用和涵养水源能力较强,倾向于表层土壤改良和固碳策略;同时,两种人工林都倾向于表层保水的策略。该文通过对比分析不同沙生植物改良土壤的策略,为长期研究高寒沙区生态修复与优良固沙植物筛选等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为加强施工场景下的工程车辆安全监管,针对施工场景下工程车辆易互相遮挡、局部特征与全局特征相似以及场景环境复杂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自适应局部斥力与归一化面积损失的工程车辆目标检测算法。其中自适应局部斥力损失可使待检测工程车辆与其他工程车辆目标框相排斥;归一化面积损失使网络学习集中在面积具有相对较大预测误差的工程车辆上;并结合聚类算法设定更适合工程车辆的锚框。研究结果表明:算法可实现在困难场景下对压路机、挖掘机、装载机3类工程车辆的快速准确检测与识别,具有较高的工程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分析青海共和盆地中间锦鸡儿人工林在不同生长阶段、不同深度的土壤水分动态变化特征,探讨不同深度土壤水分对不同降雨量的响应过程,深入了解高寒沙地植物与降雨关系,为高寒沙区的植被恢复与合理配置提供科学依据。以不同生长阶段(3、5、16、30 a)的中间锦鸡儿(Caragana intermedia)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利用ECH_2O土壤含水量监测系统分别对每个林龄的不同土层深度(10、20、30、40、60、90、120、150 cm)土壤水分进行连续监测;利用Dynamet-1k科研级自动气象站记录降雨量,以3场不同降雨事件进行分析,研究其土壤水分对不同降雨量的响应状况。2008年9月-2017年9月间,试验区内降雨主要集中在5-9月,且雨量小频率高,降雨量小于2 mm的降雨事件占总降雨事件的48.21%,贡献率仅为9.68%。4种人工林土壤蓄水量的年内变化可分为土壤水分消耗期(9至次年1月)、土壤水分积累期(2-4月,7-8月)和稳定期(5-6月)。5 mm以下的降雨能够使30 cm以上的土层水分产生波动,5-18 mm的降雨量能影响0-40 cm的土壤水分,而18 mm以上的降雨量能够引起0-60 cm土层水分的变化。土壤蓄水量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先减小后增加,林龄越大,土壤水分对于降雨量响应的滞后性越明显,土壤水分增量也相对减少。因此,在高寒沙区造林应注意苗木栽植的密度,在造林过程中加强水土保持措施,降低干旱胁迫对造林成活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