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综合类   5篇
基础理论   2篇
社会与环境   7篇
灾害及防治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揭开武汉东湖蓝藻水华消失之谜   总被引:115,自引:3,他引:112  
水华(亦称湖靛)是湖泊富营养化最恶劣的表征之一。武汉东湖70年代至1984年间每年夏季出现蓝藻水华,1985年起突然消失,至今已有14年没有重现,原因何在?通过三次设在湖里的围隔试验,证明鲢鳙的大量放养,是水华消失的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2.
白鱀豚是我国特有的珍稀淡水哺乳动物,仅分布于长江中下游,目前长江白鱀豚的种群数量仅约200头,濒临灭绝。造成白鱀豚濒危的主要威胁来自长江鱼类资源的减少、有害渔具的广泛使用、航运事业的发展、河道的大规模整治、水电工程的建设、水体污染以及白鱀豚自身的生理特征。通过我们多年的研究,提出了建立半自然白鱀豚保护区、人工饲养下白鱀豚的繁殖,和建立长江白鱀豚自然保护区等三大措施。在各级政府和科研部门的共同努力下,三项措施正在落实,为保护白鱀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面临的困难还很多,任务十分艰巨,我们希望开展广泛的国际合作,为保护白鱀豚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3.
东湖生态学研究慨况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以长江中下游流域具代表性的武汉东湖为基地对其生态学进行了长期的观测和系统研究.详细地阐述了氮、磷在水体中分布、转移及积累,浮游植物的演替,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及其对鱼产潜力的估算,浮游动物现存量和生产量,有机碎屑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和鱼类放养对生态系统的下行效应等  相似文献   
4.
湖北省珍稀濒危保护水禽物种多样性及种群数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使用直接计数法和专项调查法于1996年5月~2003年7月对湖北省珍稀濒危保护水禽物种多样性和种群数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湖北省珍稀濒危保护水禽有45种,隶属于6目9科24属;记录到34种,其中有黄嘴白鹭和小苇鳽2个新记录种。按区系型分,古北界种类占优势,有35种,东洋种8种,广布种2种;按季节型分,冬候鸟为主体,有30种,夏候鸟8种,旅鸟5种,留鸟2种;按生活型分,涉禽23种,游禽22种,种类几乎相等。种群数量为41.1796万只。在45种珍稀水禽中,IUC红皮书水禽23种,8 247只;中国红皮书水禽22种,3 615只;CITES濒危水禽23种,40.631 6万只;国家重点保护水禽24种,3 838只。角等11种水禽未发现,可能已绝迹或极度濒危。按水禽1 %地理种群数量的标准,洪湖、沉湖、龙感湖、梁子湖、网湖等湿地可以确定为国际重要湿地。  相似文献   
5.
梁子湖湿地植物多样性现状与评价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根据1999~2001年的野外调查数据,研究了湖北梁子湖湿地浮游藻类和高等植物多样性资源.结果表明,该湿地常见浮游藻类73种,隶属于7门58属(绿藻28种,硅藻19种,蓝藻14种,金藻4种,裸藻3种,甲藻3种,隐藻2种);高等植物282种,隶属于72科183属(苔藓8种,蕨类9种,裸子植物3种,被子植物262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5种.浮游藻类密度和生物量均值分别为(1163.79913.51)104cell/L和6.1342.737mg/L,叶绿素a含量12.754.98mg/L,浮游藻类表层日生产量1.18~2.29mgO2/(Ld).水生植被繁茂,可划分为12个群丛,群丛单位面积生物量为6.443kg/m2;水生植被覆盖率54.27%,单位面积生物量为3.496kg/m2,在同类湖泊中处于中等水平;植被种类复杂,以沉水植物微齿眼子菜(Potamogeton maackianus)和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为优势群落.该湖泊总体上属中营养型水体,仍保持草型湖状态.  相似文献   
6.
湖北省湿地水禽资源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1996年5月至2003年7月,使用直接计数法、样方法和专项调查法研究了湖北省湿地水禽资源,包括物种多样性、分布和种群数量。结果表明:湖北省共有水禽131种,隶属于7目19科58属;记录到107种,其中有黄嘴白鹭、小苇(?)、红脚苦恶鸟和长嘴剑(?)4个新记录种。按区系型分,古北界种类占优势,有80种,广布种26种,东洋种25种;按季节型分,冬候鸟为主体,有75种,夏候鸟32种,旅鸟14种,留鸟10种;按生活型分,涉禽占优势,共81种,游禽50种。湖北省水禽种群总数为159.396 9×104只,密度为101.96只/km2;种群数量在1×104只以上的有28种。角(?)(?)等24种未发现。  相似文献   
7.
探究干旱半干旱草原不同放牧方式对退化草地生态系统恢复的影响,对退化草地植被恢复与重建及生态畜牧业可持续经营管理体系建设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以呼伦贝尔市新巴尔虎左旗"七个一"生态家庭牧场为研究对象,对禁牧、休牧、轮牧和连续放牧4种放牧方式下的植被群落特征及与土壤因子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植被以多年生旱生、中旱生植物为主,轮牧区(45)和休牧区的物种数(42)大于禁牧区(37)和连续放牧区(34),禁牧区植被盖度(88.07%)和生物量(3 714.37 kg·hm~(-2))最高,连续放牧区植被盖度(61.33%)及生物量(1 029.83 kg·hm~(-2))最低。(2)4种放牧方式区的植被都以莎草科(Cyperaceae)和禾本科(Gramineae)植物为主,以寸草苔(Carex duriuscula)的重要值为最高,其中禁牧区最高(IV=38.30)。(3)休牧区和轮牧区的群落多样性指数较高,禁牧区的群落多样性指数最低(Ma=4.02,H=2.05,C=0.76,J_(sw)=0.72),且禁牧区与其他放牧方式区的物种分布及多样性指数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4)物种CCA排序结果显示,土壤容重、含水量和全磷是影响左旗植被分布的主要土壤因子。此外,群落多样性指数变化与容重、速效磷和含水量显著相关(P0.05)。研究认为,轮牧和休牧方式有利于保护草地生物多样性,禁牧对退化草地生态系统恢复有显著促进作用,但长期禁牧会导致群落多样性下降,连续放牧会降低草地生产力。建议减少连续放牧区放牧频率,在长期禁牧的牧场实施休牧、轮牧或适当的割草利用。  相似文献   
8.
V型排导槽是一种有利于泥石流固体物质排泄的速流结构形式,可解决泥石流在槽内发生淤积堵塞的难题,因而被广泛应用。但是,因V型排导槽流速计算中水力坡度采用相同权重横纵坡矢量合成的综合比降,导致排导槽流速计算结果不准确而仍发生泥石流淤积的现象,不能充分发挥V型排导槽的速流优势。为了揭示V型排导槽横纵比降对泥石流流速的差异影响,设计完成了25组室内模型实验,分析了不同横纵比降组合条件下泥石流流速的差异及原因,查明横纵比降均与泥石流流速呈正相关关系,其中横比降对泥石流流速的影响低于纵比降;根据实验数据建立了泥石流流速关系式,得到横比降和纵比降在V型排导槽泥石流流速中的权重分别为0.75和1.30,验证了横比降在V型排导槽综合比降中的权重影响低于纵比降,为V型排导槽过流能力计算的优化研究提供思路和参考。  相似文献   
9.
八步里沟位于大渡河上游,沟口堆积扇为金川县城,历史上泥石流灾害严重。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泥石流灾害进行了综合治理,工程防治效果明显,通过近30a的演化,防治工程与泥石流灾害共同作用形成了独特的泥沙资源并进行了初步开发。分析了八步里沟的资源特征、综合开发利用的制约因素、开发与保护的优化配置以及进一步开发的空间等问题,发现拦砂坝库区的建材开发有效延长了工程运行年限,沟内种植经济林抑制了泥石流灾害,拦砂坝抬高沟床侵蚀基准面为小水电开发和灌溉提供了水头,经济发展与灾害防治形成良性循环,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为提高资源利用率,最大化发挥防灾工程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可进一步利用现有治理工程建立泥石流防治的科普基地,沟口堆积扇泥石流排导工程两侧设立限制开发区、建立生态公园,达到优化资源开发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乙炔基雌二醇对稀有鮈鲫肾脏的毒性效应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研究了环境相关水平的人工合成雌激素乙炔基雌二醇对稀有鲫肾脏的慢性毒性.结果表明,当暴露浓度达到20ng·L-1以上时,稀有鲫的肾脏指数显著增大,具有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肾脏组织表现出明显的病理学特征,肾小管内腔扩大,严重出血,有的被一种嗜曙红物质所填充,肾小管壁的管状上皮细胞严重肿大并出现退化和坏死,肾小管之间的间隙组织大量出现.肾脏的肿大导致了畸形个体出现.因此乙炔基雌二醇不仅可以导致鱼类的内分泌干扰效应,而且可以引发严重的肾脏组织损伤;鱼的肾脏指数和肾脏病理学变化可以作为评价环境雌激素类化合物毒性效应的敏感指标;由于稀有鲫对雌激素类物质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将其应用为污染监测的模型动物也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