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综合类   6篇
基础理论   2篇
污染及防治   1篇
评价与监测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2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1.
实验部分 一、巯基棉的制备方法:取硫代乙醇酸20ml、乙酸酐14ml,混匀后加入浓硫酸2滴,摇匀并冷却至室温,加脱脂棉4g浸湿,室温放置24小时以上。用蒸馏水洗至中性、挤干残存水,放入37~38℃烘箱中烘干后放入棕色磨口瓶中保存。在避光、密闭、较低温度下可保存一年以上。 二、冷原子荧光法间接测定痕量砷的方法: 分别加入0,0.4,0.8,1.2,1.5μg As于含100ml去离子水的砷化氢发生瓶中,再加入1:1硫酸13ml,20%碘化钾2ml,40%氯化亚锡5ml,摇匀后煮沸5min。冷却后加无砷锌粒4g,生成的砷化氢通过10%醋酸铅溶液  相似文献   
2.
分子官能团贡献法在预测有机物理化性质中的应用前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综述了UNIFAC基团贡献法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近年来的发展与修订。以及它在预测有机物理化性质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砷在土壤中的吸附与释放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无机砷(As~(3+))和有机砷(苯砷酸)在土壤(0—23cm深)中的行为进行了试验,发现无机砷及有机砷在土壤中吸附1h以上才能达到平衡,体系的pH、砷化物浓度等对土壤吸附砷量影响较大。土壤对砷化物的吸附量随砷化物浓度加大而增加。对无机砷的最大吸附量在pH 6—8,对有机砷(苯砷酸)的最大吸附在pH4。无机砷的吸附开始受温度影响不大,50℃以后吸附量明显降低,对有机砷的吸附最大值在40℃左右。含砷废水中的砷在土壤中微生物作用下逐渐向大气扩散。释放速度在60d左右最大。通空气或氮气对砷的释放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4.
汞在土壤中的吸附与释放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汞对环境的污染可分为无机汞污染和有机汞污染两大类。处于生态系统中的无机汞可以转化为有机汞(主要是甲基汞);而有机汞污染由于其易挥发、毒性大,比无机汞的污染对环境和人类具有更大的危害性。因此,对含汞废水在环境中行为的了解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南京市区29个采样点的采样和分析(市区14个点代表一般城市的环境状况、大厂区15个点代表重污染区的环境状况),确认法桐和女贞两种树木叶片含S量与大气中SO_2浓度密切相关。在一般污染状况下,线性回归方程即可很好地用于测算大气SO_2浓度,并评价污染等级;但在较重污染和严重污染的情况下,指数回归方程可以很好地测算大气SO_2浓度,并评价污染等级。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南京市区29个采样点的采样和分析(市区14个点代表一般城市的环境状况、大厂区15个点代表重污染区的环境状况),确认法桐和女贞两种树木叶片含S量与大气中SO2浓度密切相关。在一般污染状况下,线性回归方程即可很好地用于测算大气SO2浓度,并评价污染等级;但在较重污染和严重污染的情况下,指数回归方程可以很好地测算大气SO2浓度,并评价污染等级。  相似文献   
7.
取代芳烃对酵母菌毒性的定量结构-活性相关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定量测定了苯胺类、苯甲酸类、卤代苯类、苯腈类、硝基苯类、苯酚类等6类化合物对酵母菌的生长抑制毒性,结果表明化合物的最小产生清晰抑菌圈浓度C_(miz)与辛醇-水分配系数及一阶分子连接性价指数有如下关系:log(1/C_(miz))=0.38logK_(ow)+0.33 ̄1X ̄v-0.38r=0.92s=0.22n=77.在上述6类取代苯类化合物中,它们与酵母菌的反应性大小有如下顺序:卤代苯类≈苯甲酸类<苯胺类<苯腈类<苯酚类<硝基苯类化合物;用Free-Wilson法研究各基团对酵母菌毒性的贡献大小,其顺序为:—Br(0.84)>—Cl(0.54)>—CH_3(0.39)>—NO_2(0.35)>—COOH(0.19)≈—OH(0.17)≈—CHO(0.17)≈—CN(0.14)>—F(—0.03)>—NH_2(—0.08).苯胺类、苯腈类、苯酚类、硝基苯类化合物对酵母菌的毒性与化合物的分子连接性指数3Xv、4X、3X有良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取代芳烃对酵母菌毒性的定量结构-活性相关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定量测定了苯胺类、苯甲酸类、卤代苯类、苯腈类、硝基苯类、苯酚类等6类化合物对酵母菌的生长抑制毒性,结果表明化合物的最小产生清晰抑菌圈浓度Cmiz与辛醇-水分配系数及一阶分子连接性价指数有如下关系:log(1/Cmiz)=0.38logKow+0.33^1X^v-0.38 r=0.92 s=0.22 n=77。在上述6类取代苯类化合物中,它们与酵母菌的反应性大小有如下顺序:卤代苯类≈苯甲酸类〈苯胺类  相似文献   
9.
毒物风险评价外推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介绍了几种毒物风险评价外推方法,比较了它们的优缺点,并指出风险评价逐渐演变成一种外推评价的过程,但目前的外推法需要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0.
水体中氟化物的含量、活性和运动特征与人体健康直接相关,其含量过高或过低都将成为人、畜健康的危害因素或潜在不利条件。因此,对水环境中氟的行为研究是必要的。 通过各种途径进入水环境的氟化物中一部份成为溶解态均匀地分散在水体中,其余部份可为水体中的悬浮物吸附或为水生生物吸收。进入水体的含氟矿物颗粒部份分散于水体呈胶态,更多的是在克服了水流的平推力和浮托力后形成水体沉积物。在不同条件下水环境中,可溶性氟与沉积物中的氟可发生吸附和释放作用而导致水体中氟含量的变化。对人畜产生危害的主要是溶解态氟,为此我们对不同条件下(温度、酸度、时间、共存阳离子及好气、厌气等)对水环境中氟化物的吸附和释放的影响进行了试验。1 沉积物中氟化物的释放试验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