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7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东南大陆的地质构造模型,具有欧亚大陆边缘向洋增生的独特形式。除外来地体之外,或以扩张、地幔上涌,洋壳向大陆地壳转化,并不断向洋增生;或是大陆分裂,地幔柱——热点物质不断注入变薄和破裂了的地壳,形成区域性新的生长构造层,构造岩浆地质体表现为有独特属性的“A型”花岗岩和流纹岩链。这些高DI值的富硅富碱富钠质岩石,出现在欧亚大陆边缘的重力梯度带上。裂解带的地壳结构模式是上地壳存在着重力不稳定的硅铝低速带;中地壳有洋——陆过渡型地壳的“类裂谷型”结构,P波速度为6.3~6.4km/s的中间壳层;在下地壳下部有速度为7.0~7.4km/s的壳——幔混合型高速层;随着“异常”的上地幔的形成,有大范围的热活动和壳——幔边界穹窿,穹窿的地盖比正常区为为薄。由于化学库和化学边界层的横向不连续,可划分出古老基底和后期地质发展史完全迥异的两个亚板块;和以壳层(或幔层)断裂为边界特点的八个地体;一个以分裂为主,并具热点径迹的最新生长构造层的扩张——裂解构造岩浆地体。  相似文献   
2.
由国际地科联(IUGS)发起的第29届国际地质科学大会定于1992年8月24日至9月3日在日本古都京都举行.组委会已发出第一号通知, 会议安排的内容十分广泛,从地球的起源到人类的生存等涉及了地质科学的各个领域,其中尤以与岛弧的发展。演化有关的专题所占比例较大.一些大的国际合作项目,如大洋钻探项目(ODP)、国际岩石圈计划(ILP)及大陆深钻计划(CDDP)等,这些项目的进展情况及所获成果将在大会上介绍,此外还穿插一些展示日本历史、风土人情的文  相似文献   
3.
裂谷特有的作用过程——早期沿上地幔热异常带岩石圈遭受拉张上隆、减薄,中期断裂下陷及晚期的挤压、回返,造成陆内古裂谷具一系列双模式地质特征:先张后压构造形迹互相叠置、基性与酸性火山岩同时并存、非补偿性沉积与补偿性沉积构成沉积双元结构、双向式水流体系以及双模式成矿,变质作用。  相似文献   
4.
由国际地科联(IUGS)发起、日本科学委员会(Science Council of Japan)具体承办的29th IGC组委会已于1991年4月1日发出第二号通知.通知规定“发展中国家与会者向大会申请免除报名费、食宿费、及旅费资助的截止时间是1991年10月1日,提交  相似文献   
5.
系统研究同位素年龄结果表明,中国东南中生代火山岩盖层下普遍存在着前寒武系古老地层,变质杂岩最大年龄约为1900Ma,属早元古界晚期——中元古界早期。双溪坞组“底部”的英安质霏细斑岩的年龄,与上墅组的同位素年龄接近。象山石浦的硅质岩“天窗时代”应属震旦系地层,可与“灯影灰岩”对比。同位素年龄还揭示,华南地区有加里东旋回和印支旋回热事件的信息。基底杂岩的Nd同位素表明,前加里东期变质岩,大多数属大洋火山——硅质建造。它们表现出大的富集因子,和高的~(143)Nd/~(144)Nd.因此,不能说凡是有古老基底杂岩存在,就与克拉通或古陆等同。在中国东南板块内基底杂岩大多数在加里东造山褶皱期之前都处于活动“地槽”期,真正形成大陆地壳是在加里东期之后。Nd同位素资料还证明,不同微板块构造区地幔表现出明显的不均一性。  相似文献   
6.
胶东地块的地层组合、构造型相、基底变质时期、地壳结构及地质发展史与鲁西地块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它以深大断裂与其围区地块相衔接。其晚元古代古纬度为3.16°S,上侏罗世为18.5°N,早白垩世为34.92N。本文提出胶东地块是一经过长距离漂移搬运的外来地体(Exotic Terrane),它于晚侏罗世末与鲁西地块碰撞拼接之的起,沂沭断裂带便开始了错综复杂的演化历史,青山组火山建造与王氏组沉积建造性质表明,白垩纪它为一典型的大陆裂谷。  相似文献   
7.
本文将晚白垩世王氏组的沉积相划分为五类:湖盆陡岸浊积扇相,洪积扇沉积相、滨—浅湖前缘斜坡相、次深湖相、湖湾相。并详细研究了微相特征。王氏组沉积特征所反映的沂沐断裂带的活动特点是:先为徐缓的脉动,而后是陡然激烈的断陷,故造成了补偿性沉积与超补偿性沉积的叠置。王氏组砂岩平均化学成分表明:马站盆地具孤后盆地性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