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
基于可达、可行、可接受的全面小康社会环境目标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基于2020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情景,开展环境目标与其他目标发展协调性分析,认为环境指标负向发展突出,是全面小康社会的短板和最大制约因素。从需求侧和供给侧分析小康社会环境目标的政治、公众需求与政府的供给条件、基础和能力,通过新常态资源环境压力分析与环境质量改善国际对标研究,认为我国在社会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尚未完成、环境治理投入没有持续明显提升的情况下,大幅度、全面改善环境质量还存在很大障碍。提出全面小康的环境目标定位应以环境质量为核心,响应公众对环境质量改善的期待;合理看待小康社会的历史定位,制定阶段性目标;把握生态环境可达、经济技术可行、人民群众可接受的平衡,综合确定全面小康社会的环境底线。全面小康环境目标设置应体现保底线、全覆盖、诉民生、有标杆等原则。  相似文献   
2.
城市生态红线体系构建及其与管理制度衔接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生态红线对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格局,保障国家区域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重点解析了生态红线的六大内涵与特征,基于结构的敏感性、过程的脆弱性、功能的重要性,研究提出包括五大领域、四大分区的生态红线体系框架。生态红线只有实现真正的"落地",并配套以完善的管控措施,才能真正实现生态红线维护城市空间格局底线的目的。生态红线可与现有的城市环境管理制度、手段等相结合,为城市环境的精细化、系统化管理提供平台。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