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201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1.
重庆市不同空间尺度建设用地演进特征与景观格局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不同空间尺度下城市土地利用的演变过程和变化特征,有助于深入了解和揭示城市土地利用演变时空差异和内在影响机制。以重庆市主城区为例,基于研究区1978~2013年多时序的MSS和Landsat TM/ETM+遥感影像数据,利用Arc GIS技术和景观格局分析理论,从研究区整体尺度、区域尺度和各区尺度等3种空间尺度对研究区建设用地演进特征和景观格局动态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1978~2013年研究区不同空间尺度建设用地面积变化趋势基本相似,综合扩展程度指数变化特征也存在一定的规律。在2001年之后研究区建设用地演进过程由低缓发展向高速递增阶段过渡,各区尺度建设用地扩展深受地貌、经济、政策、交通等影响因素的干扰;(2)在不同空间尺度新增斑块数目对比中,边缘扩展模式与跳跃扩展模式的主导优势先后发生3次转换,而在新增斑块面积比对比中边缘扩展模式始终保持绝对优势,填充扩展模式分别在新增斑块数目和面积比的比较中均处于弱势;(3)随着时间的变化,就整体尺度上景观指数变化而言,景观破碎度和景观多样性明显增加,斑块形状趋于简单和规则化,斑块之间连通性不断提高,与城市化进程趋于吻合。但区域尺度和各区尺度深受国家政策环境的影响,景观指数变化则相对复杂。研究结论有助于从空间尺度对城市扩展信息进行挖掘和理解,为其城市规划和土地管理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重庆市主城区景观格局演变的样带响应与驱动机制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深入研究地形地貌和经济背景对快速城市化地区景观格局演变进程与时空差异的影响程度,以重庆市主城区为研究对象,借助于ArcGIS 9.3和Fragstats 4.2软件,采用样带梯度分析和景观格局分析相结合方法,基于研究区独特地貌特征和不同经济环境,设置南北向和东西向等7条样带,对1995-2014年研究区景观格局演变的样带响应和驱动机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就相同时期同向样带景观破碎度和景观多样性整体变化特征而言,靠近城市中心的南北向样带c和东西向样带f的斑块密度PD和香农多样性指数SHDI值分别呈最低值和最高值,远离城市中心的样带却恰好相反,可见各样带整体景观特征差异受同期城市化水平、地形因素、政策驱动影响明显;2)随着与城区中心(或丘陵、台地)距离的增加,南北向样带和东西向样带景观破碎度和景观多样性不断提高,景观聚集度却不断降低,斑块之间的连通性变差。2001年之后城市化对研究区景观格局影响程度增强,地形因素减弱,以耕地景观为主导的景观格局也逐步向以城市景观为优势的方向转变;3)在1995-2014年期间,南北向c样带南段18 km和东西向f样带西段8 km附近城乡居民点最大斑块指数LPI值均为最高,随城市向外蔓延,c样带北段6 km处LPI值出现100%,由于2001年之后老城区内部改造,南北向c样带南段18 km和东西向f样带西段8 km附近的面积加权平均斑块分维数AWMPFD也多由波峰值降为最低值(接近于1),且城市化空间推进过程中不均匀性特征显著。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