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4篇
基础理论   1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该项目对百余年来 ,我国学者对植物、动物、微生物以及农、林、牧、渔业方面与生物多样性有关的调查资料 ,进行了全面总结和分析。展示了我国生物多样性的丰富和独特 ,以及在全世界所处的无与伦比的地位 ,也展现了我国科学在这一领域所进行的艰巨劳动和卓越贡献。研究成果分 :引论、中国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中国生物多样性现状及其受威胁情况、中国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生物多样性已采取的措施、中国生物多样性的经济价值评估、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国家能力建设以及需要投资的估算和效益分析。中文本近 73万字 ,英文本约 90万字。这是迄今为止…  相似文献   
2.
<正>现在席卷全国的"热"不仅仅发生在城市,但城市显得更加突出和受人关注。高温是天气和气候过程,是自然的过程,城市包含的人为影响是叠加于其上的,高温的主要原因还是天气等自然因素。  相似文献   
3.
以人口为基础、以经济发展为目标的传统城市发展规划模式,不能应对中国的城市快速发展和环境可持续的问题。“反规划”提出城市的建设规划必须以生态基础设施(EI)为依据,而不是建立在人口预测和市政基础设施之上。“反规划”与当代的景观都市主义和前科学时代城市建设中的“风水”有相同理念,并源于19世纪的以绿道作为游憩基础设施的思想、20世纪初的城市绿带作为城市形态控制的思想、和20世纪后期关于生态基础设施作为生物保护基础的思想。生态基础设施有关键性的景观结构所构成,它们对景观中的各种自然过程、生物过程、遗产保护及游憩过程具有战略性的意义,维护对人类社会所不可或缺的自然资产和自然服务。在快速的城市发展过程中,EI 是精明保护与精明增长的有效工具,必须先于城市的发展规划进行规划,并框限城市未来的规模、格局与形态。 EI用尽可能少的土地,通过关键性和战略性的规划,来对土地生命系统的生态服务进行捍卫。以浙江台州为例,论文讨论了如何用EI来进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规划。图8参98  相似文献   
4.
城市残存近自然生境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在我国当前城市面临较大的城市化与城市更新压力的情况下,对城市残存近自然生境进行整体保护的研究变得尤为紧迫。文章首先阐述了城市残存近自然生境概念和内涵;其次对国内外城市残存近自然生境研究及实践进展进行了综述。国外研究主要集中在城市残存近自然生境破碎化及人工干扰分析、物种调查及综合生态服务功能分析、对于鸟类的栖息地价值分析、生境整体调查及评价方法、生境管理等方面。国内研究主要集中在城市地带性植被斑块保护及生境制图、城市野生动物生境调查及保护策略等方面;最后提出对城市残存近自然生境进行整体保护应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5.
长江南京段新济洲滩是一处由心滩不断扩大形成的洲滩湿地,由于人类长期垦殖、修筑垸堤等活动,导致洲滩湿地的景观格局和过程发生根本性改变,湿地生态系统服务退化。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出发,参照Steinitz景观设计六步骤模式,构建了描述、过程、评价、改变、评估和决策模型,探讨洲滩湿地的生态恢复途径,指出拆除垸堤、去除人类过分干扰是新济洲滩生态恢复的关键,恢复自然洪水过程、让自然做功、恢复季节性湿地及生境是其基本途径。模拟维持现状、拆除圩堤、拆除防洪堤3种预景,分析不同预景洲滩湿地面积、生物栖息地面积变化,结果表明拆除防洪堤将使洲滩季节性、洪水泛滥湿地面积所占比重分别将由5%、4%增加到56%、24%,长江鱼类、龟鳄类、涉禽类栖息地面积所占比重由7%、11%、5%分别增加到21%、75%、56%。湿地是重要的景观生态系统,利用Steinitz六步骤模式进行生态恢复途径的探讨,对其他湿地生态恢复的规划和设计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北京城市离退休居民与城市公园绿地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入户抽样调查的基础上,分析总结了北京城市离退休居民与城市公园绿地的关系,结果显示,按照全部被调查人数计算,北京离退休居民平均每个月有11.0d去公园,平均每天在公园滞留1.1h,方便居民生活的小区分园数量和质量还不能完全满足要求,城市公园对居民的户外活动仍然十分重要,未来城市规划应该重视居住绿地建设,同时加强相关的基础研究。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