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6篇
基础理论   2篇
评价与监测   1篇
社会与环境   2篇
  2022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50 毫秒
1.
介绍了无机纳米材料特殊的理化性质,综述了纳米氧化物、纳米含氧酸盐和碳纳米管等无机纳米材料在放射性核素吸附分离中的研究进展。提出应对纳米材料进行负载、修饰或功能化研究,制备高性能的复合纳米材料,提高其稳定性和选择性;寻求更经济可行的制备方法,降低纳米材料的生产成本,逐步实现产业化;深入研究纳米材料对放射性核素的吸附机理;在辐射效应对纳米吸附剂的结构稳定性影响方面开展研究,并与现有方法作比较,评价其应用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青藏铁路沿线格尔木-南山口段环境地质背景及环境地质问题的调查,环境地质背景因子选择为岩土结构、断裂发育程度、水质水量;环境地质问题因子选择为沙漠化、土壤盐渍化、污染源;评价集选择优、良、中、差;利用二级层次分析-模糊综合评价法得出了青藏铁路沿线格尔木-南山口段的环境地质质量评价等级图,不同环境地质等级分布面积分别占总面积的25.2%、53.6%、3.5%、17.5%。  相似文献   
3.
土壤钙的生物有效性及与其它元素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刚  李金英  曾晓舵 《生态环境》2002,11(3):319-322
根据国内有关土壤钙素的研究文献、总结了土壤钙的生物有效性.土壤钙与其它元素的相互作用,以及钙在土壤中的固定、移动的研究进展,提出了钙肥的施用原则.其施用原则应该是平衡且适量。  相似文献   
4.
为了降低土壤中重金属铅的生物活性,将从富硒土壤中提取的富里酸(FA)和传统方法制得的纳米零价铁(NZVI)复合,制得不同FA质量比的复合物,探讨其对土壤铅污染的钝化效应。以SEM、FTIR以及XRD对复合物进行表征;通过土壤培养试验,研究各复合物在不同投加量及反应时间下对土壤中铅的DTPA有效态的影响,并以Tessier五步连续提取法比较形态变化规律,探讨其钝化效果。结果表明:FA与NZVI合成了不同质量比的复合物;在相同投加量下,土壤中铅的二乙基三胺五乙酸(DTPA)有效态随着复合物中FA质量分数提高而减小;以FA质量分数10%的复合物投加土壤质量的2%(20.0 g/kg)进行土壤培育,第10天时土壤中铅的DTPA有效态降低83.01%;加入复合物后,土壤中铅明显从可交换态和碳酸盐结合态向铁锰氧化物结合态和残留态转化,有机结合态含量基本不变,这种变化在添加FA质量占1%的复合物时尤为显著,使得可交换态和碳酸盐结合态分别降低了50.61%和66.90%。基于不同的形态表征方法,土壤铅活性形态均呈下降趋势,表明所制备的复合物对土壤铅具有一定的钝化效应,但其机制有别,表现出的钝化规律具有差异性。  相似文献   
5.
Fenton高级氧化工艺中苯酚对亚甲基蓝退色反应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了提高Fenton试剂处理有机污染物的效率,探索最佳处理条件,以亚甲基蓝-苯酚混合溶液为模型污水,进行了Fenton试剂氧化亚甲基蓝退色反应的影响因素实验.对不同试验条件下褪色反应动力学过程进行了在线跟踪、拟合和比较研究发现,苯酚和亚甲基蓝在反应体系中存在竞争.苯酚会影响Fenton试剂对亚甲基蓝的退色反应效率;退色反应分3个阶段,本研究得到了第1阶段和第3阶段的反应速率常数的表达式.  相似文献   
6.
石油类污染场地地下水抽水过程水质变化成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敏  蔡五田  王丹  王凯丽  李楠  李金英 《环境化学》2011,30(9):1627-1635
在某石油类污染场地抽水试验过程中对地下水五项常规水质指标进行了连续监测.通过对指标的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基于抽水、弥散试验,揭示了该场地抽水过程中水质变化的原因,探讨了以水质指标描述石油类污染场地地下水净化的方法.结果显示,水质变化是由昼夜水温变化、抽水和生化耗氧作用三者引起.其中,水温变化是由昼夜变化引起;电导率减小...  相似文献   
7.
我国高氟水形成特点的主要影响因子及降氟方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以华北平原和关中盆地数据为例,分析我国高氟水形成特点的主要影响因子为背景岩石、蒸发作用、地温环境以及人类活动,并针对我国高氟水特点,提出防止氟中毒的方案.  相似文献   
8.
原位修复地下水污染技术,具有经济、高效等特点.国外大量研究表明,此技术可以有效去除地下水中的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本文主要介绍了原位修复技术中的PRB方法及其特点,并通过实验验证了其对地下水中重金属、有机物和三氮等污染物的去除效果,以此为基础,讨论了在我国开发应用该技术的前景及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地下水超采严重,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为探索一条地下水合理开发利用的途径.本文提出了“有序”开采的思路:在来来几十年内.政府部门应根据人口,经济发展规划提出地下水资源需求量的控制计划.并给下属各地区下达取水配额。使储存资源的消耗处于有计划和监控范围内。有序开采应分阶段实现:第一阶段应以抑侧超采量的过快增长为目标;第二阶段应以需水总量的下降为目标;第三阶段应实现总需水量低于地下水系统补给资源量,使数十年超采造成的储存资源亏空逐年得以偿还。“有序”开采应注意三点:①超采必须限制在有限时间内;②开采活动应在政府的严格控制之下。任何超过计划配额的取水行为都是不允许的;③开采量和总需水量的下降,必须以节水为前提。发达国家的需水量变化经历证明。通过“有序”开采实现北方地区地下水可持续利用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
地下水污染的原位修复技术——PRB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原位修复地下水污染技术,具有经济、高效等特点。国外大量研究表明,此技术可以有效去除地下水中的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本文主要介绍了原位修复技术中的PRB方法及其特点,并通过实验验证了其对地下水中重金属、有机物和三氮等污染物的去除效果,以此为基础,讨论了在我国开发应用该技术的前景及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