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4篇
综合类   4篇
基础理论   1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1.
目前在估算土壤有机碳储量方面的方法较多,并且都有其各自的特点所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作为当今一种在地学统计分析方面具有强大空间分析功能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在地学及相关研究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文章首次尝试了利用该技术估算柴达木盆地土壤有机碳储量,该方法与其它计算方法相比,有简单、易操作、可视性好等优点。经计算,柴达木盆地的土壤有机碳储量约为62754.442 t,土壤平均碳面密度为6.105 kgm-2。  相似文献   
2.
青海湖是青藏高原上最大的咸水湖,研究该区域冬季湖泊冻融时间的变化趋势及其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可以为预测未来气候对青海湖水情变化提供重要的见解。根据冰的亮度温度值高于水的亮度温度值这一差异,使用2001—2018年MODIS MOD02QKM数据产品和Landsat TM/ETM+遥感影像分别提取了青海湖开始冻结、完成冻结、开始消融和完成消融四个时间点的数据,综合分析青海湖湖冰物候特征变化,并结合气象数据,得出湖冰物候变化对气候的响应。结果表明:青海湖每年11月左右进入冰期,12月开始形成稳定的冰盖,次年3月或4月开始消融。湖冰覆盖时长和封冻期的变化趋势基本相同,整体上呈现出缩短的趋势,湖冰消融期整体上呈现出先缩短后增加的趋势;2001—2018年,平均首日冻结面积为8.15%,平均冻结速率为192.02 km2?d?1,开始冻结和完成冻结的日期略有延迟,开始消融和完成消融的日期已经大大提前;冬季温度越高,青海湖湖冰封冻时间越短,日照时数越长湖冰覆盖时长越短,对于湖冰消融期来说,降水量越多湖冰消融速度越慢,平均风速越大湖冰消融速度越快。初步认为,气温是湖冰冻融的主要因素,预测未来1—2 a青海湖冬季气温仍会呈现上升趋势,湖冰封冻时长也会出现缩短趋势。  相似文献   
3.
在南水北调工程实施前,认清工程区的环境现状,对正确地评价南水北调工程对环境的影响有重要的意义。在RS和GIS支持下,提取海拔高度、植被覆盖、土地利用、年积温和年降水量等5项指标,用于评价研究区的自然环境,评价结果和实际情况基本一致。结果表明:(1)研究区的自然生态环境以二级区为主,自然生态环境质量较好;(2)自然生态环境空间分布有明显的差异,南部最好,中间段次之,北部最差。(3)自然生态环境的垂直分异明显,中海拔为主,环境质量较好;低海拔分布在雅砻江沿岸,环境质量最好;高海拔环境占研究区的20%左右,环境质量最差。  相似文献   
4.
以位于青海南部高原高寒草原区的兴海盆地作为研究区,选取气温年较差、年降水量、植被盖度、坡度、坡向、海拔等因素作为冻融侵蚀强度评价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各评价指标的权重,采取标准化值赋权重加权求和的方法计算冻融侵蚀强度指数,以等间隔方法对冻融侵蚀强度指数进行分级,获得了研究区冻融侵蚀强度等级类型,并利用Arc GIS的空间分析与统计分析功能对研究区冻融侵蚀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冻融侵蚀发生的总面积是4784.34 km~2,其中,轻度侵蚀和中度侵蚀居多,分别占冻融侵蚀总面积的32.07%和40.06%;微度侵蚀、强烈侵蚀和极强烈侵蚀占少部分,分别占冻融侵蚀总面积的7.39%、16.08%和4.39%;冻融侵蚀主要分布在研究区的西部,不同的海拔与坡度等级下,4000—4800 m与5—35°冻融侵蚀最集中,其主要发生在高寒草甸、草原,低覆盖草地上冻融侵蚀尤为严重。研究区冻融侵蚀在各个坡向的波动较小,坡向对其影响亦较小。降水量330—455 mm和年较差24.85—26.04℃冻融侵蚀分布最集中。  相似文献   
5.
6.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