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1篇
环保管理   1篇
综合类   3篇
基础理论   1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基于灰色预测模型的合肥市城市生活垃圾产量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合肥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生活和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日益增多的城市生活垃圾,已成为困扰城市发展、污染市容环境、影响市民生活的社会问题.通过对合肥市城市生活垃圾现状的分析,得出合肥市城市垃圾产生量是逐年增长的,每年3月、5月和8月为垃圾高产期,2月和4月为相对较少月份.在现状分析基础上建立灰色预测模型并用其对未来城市生活垃圾产量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合肥市到2030年城市垃圾产量将达到222.47万吨.  相似文献   
2.
研究城镇化效率与生态环境质量耦合协调关系,有助于探寻两者之间本质联系,可为区域协调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通过构建综合评价体系,测度安徽省各地级市的城镇化效率和生态环境质量水平,并借助耦合协调度和空间自相关模型,分析安徽省城镇化效率和生态环境质量耦合协调水平以及空间格局特征。结果表明:① 2005-2020年安徽省城镇化效率均值由 0.937上升至 1.055,有效决策单元数量占比77.3 %,空间上呈现以合肥、铜陵为中心向西北-东南方向辐射的特征;②安徽省生态环境质量指数总体呈波动上升的发展趋势,指数均值从0.217上升至0.413,且具有“南高北低”的空间分布格局;③安徽省城镇化效率与生态环境质量的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均呈现上升趋势,耦合度处于耦合阶段,协调度以中度协调类型为主,但城市间差异明显,制约了区域整体的协调发展;④耦合协调度在空间上表现出较强的正相关性,高-高和低-高集聚区集中在安徽省南部地区,低-低集聚区则分布在北部地区。为促进区域城镇化效率与生态环境质量两系统协调发展,政府未来应因地制宜制定发展策略,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积极推动产业转型,通过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区域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3.
舒莹 《环境科学与管理》2011,36(4):90-93,97
通过对合肥市生活垃圾日、月产出量数据的比较分析,总结出合肥市生活垃圾月、年的变化趋势。城市生活垃圾在人口密集区明显要比人口稀疏区产出量大;根据温度变化在夏天比在冬天要多出很多;而在相同环境下商业消费的频繁与否也很大程度地影响生活垃圾产出量的多少,例如中国春节期间的生活垃圾产出量明显少于同月其他日子。结合合肥市的地理、人文等情况得出城市生活垃圾产出量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城市人口、经济水平和人均消费水平。人口基数大、增长快导致生活垃圾的巨增,大大加重了垃圾治理的负担。经济水平发展速度过快也使得垃圾的产生量和处理量不能相平衡,加速了环境的恶化。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随着长江流域经济的快速发展,长江下游南岸南漪湖的水质恶化受到当地政府高度重视。为了解南漪湖水体重金属的污染状况,研究采集全湖区表层沉积物中样品39个和主要出入湖支流表层水样6个,分析了南漪湖水体中重金属As、Cr、Cu、Mn、Ni、Pb、Zn含量和赋存形态以及沉积物中TOC、TN含量,评价了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污染程度及生态风险,并利用主成分分析和相关性分析对南漪湖污染来源进行解析。结果表明:间隙水中Pb平均浓度值超过美国优先污染物国家推荐水质基准的连续浓度(CCC);沉积物中As、Cr、Cu、Mn、Ni、Pb和Zn的平均含量高于背景值倍数为Pb(3.36)>Mn(2.74)>Zn(2.51)>As(1.8)>Cu(1.4)>Ni(1.34)>Cr(1.13)。沉积物中重金属As、Cr、Ni和Pb以残渣态为主,Zn在东湖区非残渣态占比54%,Mn在东湖区铁锰氧化物结合态占比达37.4%,Cu在西湖区有机物及硫化物结合态占比为26.7%。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评价法表明Pb在13位点潜在生态风险等级为中等;重金属分配系数(lgKd)平均值及排序为Cr(4...  相似文献   
5.
黄河故道区由于其特殊的历史原因,荒漠化现象一直是困扰这些地区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山东省位于黄河下游,历史上黄河的多次改道对其影响深重,黄河改道后遗留下来的黄河故道区由于水分的减少为土地荒漠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造成某些地区土地荒漠化严重。以山东省聊城地区的冠县为例,分析了黄河故道区土地荒漠化的成因,除了黄河改道的影响外,还包括该区较为恶劣自然条件和不合理的人类活动的作用。探讨了目前冠县荒漠化现状和治理的现状及治理所面临的困难。本着防止和减轻黄河故道区的荒漠化的目的,提出了治理黄河故道区荒漠化的四条对策,分别是因地制宜,分区治理;广辟渠道,增加建设投入,改善投资环境;完善执法体系建设,逐步提高科学管理的水平;控制人口数量,加强宣传力度,提高认识。  相似文献   
6.
将影响水禽生境选择的因子划分为水、食物、隐蔽物和干扰4类.用遥感(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对黄河三角洲地区3期TM数据进行处理,对各生境因子采取一定的分类方法,得出该地区3个时期各生境因子图.通过面积、斑块数变化及转移矩阵的分析可以看出,各生境因子的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变化表现为干扰加重,积水地区面积增大,谷物草籽面积及适宜隐蔽物范围减少.人类的有意识活动(干扰)是引起各生境因子发生变化的主要驱动力.生境因子变化对水禽生境既有正面影响,又有负面影响.图9表5参30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