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2篇
基础理论   3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经营模式对毛竹林生物量、碳贮量具有重要影响。研究了湘中丘陵区毛竹笋用林(Ⅰ)、笋材兼用林 (Ⅱ)和材用林(Ⅲ) 3种不同经营目标下的竹林年龄结构、生物量分配及碳贮量格局。结果表明:应减少1~2 a、增加5~6 a生竹的留养比例,控制达到1~2 a、3~4 a、5~6 a各占1/3左右的立竹年龄结构。不同层次生物量表现为乔木层>凋落物层>林下植被层,毛竹笋用林经营有利于增加乔木层生物量。乔木层生物量及所占比例分别为5183~5566 t/hm2、8895%~9293%,林下植被层生物量及所占比例分别为154~258 t/hm2、258%~443%,凋落物层生物量及所占比例分别为269~386 t/hm2、449%~662%。毛竹林总碳贮量排队顺序为Ⅱ(14263 t/hm2)>Ⅰ(13389 t/hm2)>Ⅲ(13004 t/hm2),笋材兼用林有利于提高竹林碳贮能力。不同层次碳贮量排列顺序总体均表现为土壤层>乔木层>凋落物层>林下植被层。湘中丘陵区毛竹林生物量、碳贮量较低,应提高集约经营水平  相似文献   
2.
不同立地管理措施对2代杉木人工林某些土壤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29a生1代杉木林采伐迹地上用5种林地处理方式进行2代杉木人工林营造,并研究处理后3a土壤体积质量、pH值、有机质的变化.结果表明BL3BM0(收获树干和树皮、加倍采伐剩余物)处理方式对降低土壤体积质量和提高土壤pH值的作用最大,是最佳的立地管理措施,而BL0BM0(收获地上所有有机质)处理的作用正相反,增加土壤体积质量和降低土壤pH值的幅度最大,对土壤肥力的维持最为不利.火烧采伐剩余处理并非最差的立地管理方式.  相似文献   
3.
以中亚热带杉木林和常绿阔叶林为对照,对闽北典型毛竹林土壤过氧化氢酶、蔗糖酶、蛋白酶和脲酶活性及其与土壤肥力的关系进行研究,旨在探讨土壤酶活性作为竹林土壤肥力评价指标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土壤酶活性空间差异因林分和酶而异,但整体随土层增加而减弱且差异显著;竹阔混交对提高土壤酶活性效果显著,4种酶活性均以竹阔混交林最强,杉木纯林最弱;树种组成、森林利用对土壤肥力影响显著,致使竹林土壤肥力以竹阔混交林最强,杉竹混交林次之,毛竹纯林最差,故经营竹林时可适当增加阔叶树比例;土壤酶活性尤其是蛋白酶和脲酶活性不仅与众多肥力指标显著相关,还与土壤肥力综合指数相关性显著,但它们并非该区林地土壤肥力评价的最佳指标。  相似文献   
4.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杉木林皆伐后林地土壤肥力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研究了皆伐对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杉木林林地土壤(δ0-20cm)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皆伐后林地土壤生生物数量增加,土壤酶活性增强,增强的幅度以水解酶活性为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均下降;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含量下降,速效养分虽有较大幅度的增加,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呈下降趋势;土壤交换性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土壤物理性质变差。表5参10  相似文献   
5.
不同栽植代数杉木林凋落物特性的比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全国杉木中心产区福建建瓯 ,选择不同栽植代数、不同发育阶段的杉木人工林 ,进行凋落物特性的比较研究 .结果表明 :不同栽植代数杉木林凋落物年产量有显著差异 ,表现出随栽植代数增加而减少的趋势 .不同栽植代数杉木林的凋落物组成、凋落动态及其分解速率差异不明显 .但杉木刚掉落凋落物与地面凋落物的分解状况存在明显差异 ,刚掉落凋落物的分解速率明显低于地面凋落物 ,而且刚掉落杉木凋落物的周转期高于地面凋落物 ,因此在杉木林地上随意选取凋落物样品进行凋落物分解试验 ,不能反映整个林分凋落物的分解状况 .图 2表 5参 2 4  相似文献   
6.
应用典型样方法对不同经营方式和经营持续时间的毛竹林碳氮贮量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施肥降低毛竹林系统碳氮贮量,垦复增加毛竹林系统碳氮贮量。两种经营模式毛竹林系统碳氮贮量的分布格局均以土壤层最大,植被层次之。其中,碳贮量土壤层占63.25%~86.32%,植被层占13.17%~35.15%;氮贮量土壤层占94.44%~98.15%,植被层占1.62%~5.12%。施肥、垦复对竹林系统碳氮贮量的影响主要通过对土壤层碳氮贮量的改变来实现。不同经营时间毛竹林土壤碳氮贮量排列顺序不同,施肥毛竹林土壤碳贮量的排列顺序为对照>施肥13 a>施肥5 a,氮贮量的排列顺序为对照>施肥5 a>施肥13 a;垦复毛竹林土壤碳氮贮量的排列顺序为垦复3 a>垦复10 a>对照。经营模式和经营时间梯度上毛竹林土壤碳氮贮量变化的不同步,造成了土壤碳氮比差异较大。其中,施肥毛竹林土壤碳氮比为18~39,垦复土壤碳氮比为13~16,施肥毛竹林碳氮比变化幅度较垦复毛竹林更剧烈,碳氮比的剧烈变化可能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和持续立地生产力产生不良影响。施肥和垦复均能够有效提高地上部分的碳氮贮量,但不同经营模式和经营时间的毛竹林碳氮分布格局不同。施肥毛竹林的碳氮比为260,垦复毛竹林的碳氮比为167,毛竹林碳氮分布格局的多样性为毛竹制定专属的培育措施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