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综合类   2篇
基础理论   1篇
污染及防治   2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针对生物实验室污水处理难度高及其秋冬季节达标率低的问题,采用改进工艺的悬浮填料生物膜反应器(moving bed biofilm reactor, MBBR)进行连续处理,观察秋冬季节MBBR水质处理效果,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环境因子水温(T_w)、溶解氧(DO)、pH对生物膜细菌群落更替的影响以及主要微生物种群变化。结果表明,T_w由26℃下降到10℃期间,反应器COD、NH_4~+-N去除率仍然分别保持在75%、80%左右,MBBR出水稳定在一级A标准。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浮霉菌门(Planctomycetes)是生物膜主要优势菌门,T_w的下降引起拟杆菌门的相对丰度显著升高。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和黄杆菌属(Flavobacterium)在低T_w下成为优势菌属,动胶菌属(Zoogloea)相对丰度保持稳定。通过冗余分析(RDA)发现,DO与短波单胞菌属(Brevundimonas)、pH与脱氯单胞菌(Dechloromonas)、固氮弧菌属(Azoarcus)具有显著正相关性,T_w与假单胞菌属、黄杆菌属具有显著负相关性。MBBR结果揭示,细菌群落动态更替是MBBR出水水质仍然保持稳定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焦化行业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一直倍受关注,尤其是在中国唐山等焦化企业聚集地.为探讨唐山地区焦化厂周围地表水中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的污染特征并对其进行风险评价,选取该地区某典型焦化厂,通过对其周围水样的采集与检测,解析了该焦化厂周边地表水中PAHs的组成特征、生态风险商值及(非)致癌风险指数,并对模型参数进行了敏感性分析.结果显示,区域内地表水体中∑16PAHs平均含量为0.757 μg·L-1,以低分子量蒽(Anthracene,Ant)和高分子量荧蒽(Fluoranthene,Flt)为主,其中,Ant为距离焦化厂较远水体的特征污染物,而焦化厂内部及外围水体则以Flt为特征污染物.生态风险评价表明,∑PAHs在研究区大部分地表水中存在较高生态风险.健康风险评价表明,整体上女性承受的(非)致癌风险高于男性;皮肤暴露产生了一定的(非)致癌风险,且其非致癌风险指数呈现出随年龄增加而上升的趋势.敏感性分析显示,体重、暴露频率、每日饮用水摄入量等参数在模型中对各个暴露途径均有较高影响,需要在风险评价中加强关注.该研究有利于推动对焦化场地地表水PAHs污染的治理与防控,也为进一步探索焦化场地PAHs污染和迁移特征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考察了螯合剂稳定化飞灰(以下简称螯合灰)中重金属Pb、Cd的浸出特性。结果表明,各螯合灰样品中Pb总浓度均高于Cd,经醋酸缓冲液浸提后,各样品中Pb、Cd的浸出浓度均超过《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GB 16889—2008)的标准限值,且Pb超标倍数均高于Cd。样品中Pb的浸出行为表现为高浸出浓度低浸出率,而Cd则为高浸出率低浸出浓度。浸提前后各螯合灰样品中Pb、Cd均以铁锰氧化物结合态为主,在醋酸浸提过程中,螯合灰中的Pb、Cd均易再次形成不溶性的碳酸盐或氢氧化物沉淀,因此在中性或偏酸性环境中依然存在较大浸出风险。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生活垃圾焚烧厂螯合稳定化飞灰中铅(Pb)的浸出特性,探讨了初始pH(3、4、5、6、7、8、9、10、11、12)和液固比(20∶1、50∶1、100∶1)对稳定化飞灰中Pb浸出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液固比显著影响浸出液pH、氧化还原电位(ORP)、电导率(EC)。浸出液pH和EC随着液固比的升高而降低,ORP变化规律与之相反。2)浸出液中Pb的浓度与液固比密切相关,其浓度随液固比升高而下降,与初始pH无关。液固比为50∶1和100∶1时,Pb的浸出量无显著性差异,均高于液固比为20∶1时的浸出量。  相似文献   
5.
植物根际有大量微生物,其中一部分微生物,如根际促生菌、丛枝菌根真菌、非麦角属内生真菌和外生菌根真菌,在改善宿主营养状况,缓解宿主由于旱涝、盐分和重金属等环境胁迫导致的危害中起到重要作用.笔者将以这4种根际微生物为例,综述它们提高宿主植物耐铬性的内在机制,如通过促进宿主生长、降低根际土壤中铬的有效性、降低铬从根系向叶片的转运以及利用自身组织固持铬等,直接或间接地提高植物对铬的耐受能力,展现出多样且互有差异的功能.同时,笔者提出了铬在根际微生物与宿主的共生体系内转运和解毒行为的分子和生理机制上的不足,并对未来根际微生物互作的研究内容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