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综合类   2篇
  2021年   1篇
  201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丛枝菌根真菌对铈污染土壤上玉米生长和铈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王芳  郭伟  马朋坤  潘亮  张君 《环境科学》2016,37(1):309-316
采用温室盆栽试验的方法,模拟不同程度的铈(Ce)污染土壤(100、500、1 000 mg·kg~(-1)),研究接种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l,AM)真菌Glomus aggregatum(GA)和Funneliformis mosseae(FM)对玉米(Zea mays L.)菌根侵染率、生物量、营养元素吸收、C:N:P生态化学计量比和稀土元素Ce吸收、转运的影响,旨在为稀土污染土壤的治理提供基础数据和技术支持.结果表明,GA和FM均与玉米成功建立了互惠共生关系,平均菌根侵染率为7.12%~74.47%;随着土壤Ce污染程度的增加,玉米菌根侵染率、地上部和根部的生物量、营养元素N、P、K的吸收量以及Ce从根到叶的转运率均显著降低,而玉米植株的C:P和N:P、地上部和根部Ce含量显著升高.接种AM真菌不同程度地促进了玉米的生长,在重度Ce污染土壤接种FM对玉米生长的促进作用显著高于GA,而在轻度和中度Ce污染土壤二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接种显著改善了玉米的营养状况,一定程度上显著降低了玉米植株的C:N:P在轻度和中度Ce污染土壤GA对营养元素吸收的促进作用要显著高于FM,而在重度Ce污染土壤则反之;接种也显著增加了轻度Ce污染土壤玉米地上部和根部Ce含量,而对中度和重度Ce污染土壤上玉米Ce的吸收无显著影响,促进了Ce从根部到地上部分的转运.试验初步证明,AM真菌能够减轻稀土元素Ce对植物的毒害作用,在稀土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基于Landsat遥感影像热红外波段数据,利用大气校正法反演地表水热因子中的地表温度值,基于Landsat遥感影像可见光波段,从生物地球物理效应角度提取下垫面地表扰动类型和4个生物物理参数(光合植被覆盖度,Fractional Cover of Photosynthetic Vegetation,fPV;土壤湿度监测指数,Soil Moisture Monitoring Index,SMMI;增强型裸土指数,Enhanced Bare Soil Index,EBSI;归一化不透水面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Impervious Surface Index,NDISI),借助叠加分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定量分析了河北省迁安市马兰庄镇地表热环境时空异质性特征并可视化,以及4个生物地球物理参数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矿业用地地表温度最高,属热岛效应聚集区;地表下垫面扰动类型以及4个驱动因子的时空变化,导致研究区夏季午间地表热环境异质性较大,且5期影像下垫面地表温度均呈现出工矿用地>居民地>耕地>林地>水域的分异特征;单因素回归分析表明,fPV和SMMI指数与归一化地表温度(Normalized Land Surface Temperature,NLST)呈线性负相关(P<0.01),EBSI和NDISI与NLST呈线性正相关(P<0.01);多元回归分析表明,利用4个生物物理参数综合考量地表热环境异质性,可全面反映下垫面生物物理参数与地表温度的真实关系,且5期影像与LST呈负相关关系的SMMI回归系数均大于fPV,说明地表温度的下降与土壤湿度的增加有明显的关系;与LST呈正相关关系的EBSI回归系数均大于NDISI,说明地表温度的上升与裸土的增加有明显的关系.研究结果可为矿业密集区地表热环境异质性的评估和优化提供定量参考.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