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2篇
基础理论   13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1篇
  1998年   9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Mitigation and Adaptation Strategies for Global Change - Electric vehicles (EVs) play a crucial role in addressing climate change and urban air quality concerns. China has emerged as the global...  相似文献   
2.
阐述了南亚热带低山、丘陵、台地赤红壤总库容、贮水库容、通透库容的占有情况。探讨了水库容的有效性以及不同利用方式的赤红壤有效水库容与无效水库容的差异,并对影响赤红壤水分有效性的因素作了分析.结果表明:赤红壤贮水库容小,尤其是有效水库容小;赤红壤水分有效性主要与土壤有机质相关。  相似文献   
3.
依据田间实测资料,在分析丘陵赤红壤水分性质的基础上,建立了土壤有效含水量与土壤物理粘粒含量之间的数学模型、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数学模型、土壤月均贮水量与月降雨总量之间的数学模型和径流率与土壤表层初始含水量之间的数学模型,研究了土壤水分循环与平衡数学模型及各分量与参数的确定方法.  相似文献   
4.
根据三年定位实测资料,阐述0~100cm土层贮水量的动态变化,分析土壤贮水增减与降雨、蒸发的关系.观测结果表明,在气候正常年,雨季土壤贮水为增量,旱季土壤贮水为减量,但在坡地不同坡段和梯地不同梯级,土壤贮水增减有差异。在旱月土壤贮水减至最低,仅相当子田间持水量的55%~80%.因此在土壤水分管理上.应当密切注意土壤贮水减量最大的时期,以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土壤水分蒸发,提高土壤水分利用率。  相似文献   
5.
讨论了广东坡地红壤类土壤颗粒组成的空间分异现象,阐述了岩性、地形条件、水文动力学对颗粒组成空间分布的影响,指出地形条件、水动力学作用对广东坡地红壤类土壤颗粒组成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广东所处区域的生物气候条件决定的。  相似文献   
6.
依据田间实测资料,分析了南亚热带丘陵赤红壤-果树-大气连续体中的能量变化及其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土壤基质势的年度变化特征说明南亚热带丘陵赤红壤存在明显的湿季和旱季.果树叶水势随土壤基质势、大气水势、气温及大气相对湿度的变化而变化,荔枝、龙眼叶水势的变化比芒果叶水势的变化大.以荔枝、芒果和龙眼作为供试植物,水分从土壤到达植物根表皮、进入根系并通过植物茎到达叶片,其能量降低分别约为0.9063~1.7428、0.2818~0.6979和0.2904~1.8707MPa;水分从叶部汽化扩散到大气中,其能量降低分别达15.1491~57.3669、15.4491~58.4036和14.5824~56.9536MPa,说明水流在南亚热带丘陵赤红壤-果树-大气连续体中运移时,其能量主要消耗在由叶部到大气这一环节上。  相似文献   
7.
(1)赤红壤的贮水总量和有效水量的分布有明显的规律性.2—9月占全年的70%左右,10月—翌年1月占30%左右.(2)赤红壤的有效水量占总贮水量的31%—44%,土壤肥力高的耕作赤红壤,其有效水量占总贮水量的36%以上.在年降雨量小于1600mm、蒸发量大于1100mm的条件下.表土层有效贮水量低于萎蔫含水量出现的时间与土壤熟化程度有关,熟化度高的出现在12月—翌年1月,熟化度低的往往出现在10月—翌年1月.历时3—4个月.(3)赤红壤0—100cm土体的贮水量及有效贮水量低于红壤而高于砖红壤.  相似文献   
8.
土壤水分有效性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土壤水分有效性的诸多方面,如田间持水量,凋萎湿度,土壤有效水量,土壤水分有效性的经典概念,土壤水分有效性的新概念,以及描述土壤水分有效性的评价标准和方法等,进行了介绍、评述和论述.  相似文献   
9.
根据定位系统观测资料,阐述了南亚热带山地常绿森林区、丘陵旱作区和平原水稻区多种土壤的温度变化与气温的关系。观测研究结果表明:低山常绿森林区温度的三维空间差异比丘陵区、平原区大,丘陵区又比平原区大;南亚热带林区的气温、地表温、30cm土温比中亚热带的高,比热带的低:南亚热带林区的谷地气温高于针叶林、混交林和阔叶林,谷地地表温低于针叶林而高于混交林和阔叶林,谷地20m土温低于针叶林、混交林而高于阔叶林;在气温一致的丘陵区栽植植物不同,其地表温、土温略有差异;在平原水稻土区,年气温、地表温、20cm土温差异不大,但30cm以下土温渐显差异;不同地貌单元的气温、地表温和土温的年际差异、年平均温度、各月及0~12~24时的温度动态变化各具特征。根据气温与植物生长的关系,拟把气温>22℃的4~10月称热季、气温<22℃的1~3月及11~12月称作凉季。可因地制宜,根据气温和土温的变化特征与土壤水分和作物生长的关系,采取措施调节温度,以利于作物生长。  相似文献   
10.
南亚热带高温多雨,年降雨量大而分布不均,台风雨季节降雨强度大,全年降雨多集中在4~9月,占全年的80%以上,因而大大地增加了降雨所引起的地表径流,径流也主要集中在多雨季节,特别是在5~8月,占全年降雨径流量的90%左右,形成了南亚热带坡地独特的地表径流特征.南亚热带的降雨入渗对表土层的影响较大,在暴雨过程中,0~30cm土层水分易产生饱和,因而易产生地表径流,从而减少水分入渗.这对作物生长产生不利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