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基础理论   1篇
污染及防治   1篇
  200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采用厌氧培养箱、气相色谱技术和MPN计数法,研究了甲胺磷和乙草胺在4种浓度(0 1、0 2、0 5和1 0mg·L-1)下对水稻田土壤产甲烷菌种群数量及其活性的影响。加甲胺磷后7d内刺激产甲烷菌种群的生长,数量增加0.2~44.1倍,每管的产甲烷量增加0.8~2.1倍,且刺激作用随药剂浓度的增加而增强;加乙草胺后7d内,产甲烷菌的生长受到抑制,数量下降了50%~99%,每管的产甲烷量显著减少,且抑制作用随药剂浓度的增加而增强。随着加药时间的延长,甲胺磷和乙草胺逐渐降解,产甲烷菌数量又恢复至原有水平。  相似文献   
2.
湿地稻-鸭复合生态种养对甲烷菌种群数量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厌氧培养箱技术.用最大或然数计数(MPN)法测定稻一鸭复合种养对水稻不同生育期土壤中的产甲烷菌种群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稻田土壤中产甲烷菌数量的变化规律与稻田甲烷排放的季节变化规律基本一致,早稻田土壤中菌数高峰期出现在孕穗期.晚稻田土壤中菌数高峰期出现在分蘖盛期。实行稻-鸭复合种养,显著降低了稻田土壤中甲烷细菌种群的数量。特别是减少了甲烷排放高峰期的甲烷细菌憨量。早稻田和晚稻田产甲烷菌种群数量分别比对照田降低20%-96.9%和94.3%~95.8%,且两系统土壤中甲烷细菌数量的差异达1%的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