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安全科学   1篇
环保管理   1篇
综合类   3篇
基础理论   1篇
污染及防治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4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1.
云南木利锑矿床是我国第2大锑矿床,位于滇东南成矿区的中部。先后曾有许多地质单位对该矿床进行过研究,近期又发现有微细粒浸染型金矿化,团此该区成为有色系统寻找金锑矿的重点靶区。笔者运用地质力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了矿区的地质构造特征,并在此基础上运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借助微机,将成矿建造与控矿构造结合起来,探讨了矿区的构造地球化学特征,从而为矿区的成矿预测提供了理论依据。1矿区构造体系的划分及其形成生长发展史由于木利矿区位于广南一新手一晒干河东西构造带、滇东南旋扭构造体系及滇东新华夏构造体系的交汇处,因…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冶炼废渣中钒(V)和铬(Cr)对周边环境的影响,采集渣场周边土壤、沉积物、鱼塘底泥、鱼塘水和河水样品,分析V和Cr的浓度、赋存形态,并采用富集因子法、地质累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V和Cr的污染状况和生态风险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中V和Cr平均含量分别约为四川省背景值的2.6和4.0倍,富集程度分别为轻微和中度富集;沉积物中V、Cr平均含量分别约为对照沉积物的5.0和3.2倍,底泥中V、Cr平均含量分别约为对照沉积物的5.5和1.4倍,V和Cr富集程度均为中度和轻微富集;水样表现为V污染,鱼塘水和河水V平均浓度分别约为金沙江水样的17.6和1.8倍。研究区V和Cr主要以残渣态形式存在于土壤中,其占比分别为57.1%和89.4%,沉积物和底泥中V和Cr残渣态占比分别为20.1%和74.9%,各环境介质中V的生物可利用率及迁移率要远高于Cr;结合V和Cr地球化学性质分析,研究区环境介质中V和Cr可能主要以V5+和Cr3+形式存在。污染评价结果表明,土壤中V、Cr污染程度分别为轻微和中度污染,沉积物与底泥中V、Cr污染程度分别为...  相似文献   
3.
以锯末为吸附材料,研究锯末吸附染料废水中的染料从而对废水进行脱色处理,为锯末这一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找到新的途径,为污水处理提供了一定的实验和方法基础。  相似文献   
4.
国内SBR法研究进展及其应用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要介绍了SBR法的特点,综述了国内SBR法研究进展和应用现状,并展望了sBR技术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为有效去除铁路隧道开挖过程中涌出的地下水中的氟离子,避免对当地环境和居民身体健康造成危害,利用镧改性钢渣得到一种除氟材料,通过扫描电镜、比表面积测定、能量散射光谱、X射线衍射及傅里叶红外光谱等方法对材料进行表征。此外,结合吸附热力学和吸附动力学模型拟合,探究了改性钢渣对水中氟离子的吸附机理。结果表明:改性钢渣的比表面积由未改性的0.549 9 m2·g-1增大到23.367 5 m2·g-1,小粒径的钢渣比例增大且表面粗糙程度增强。能谱分析表明通过改性,可成功的将镧负载于钢渣表面。吸附拟合模型表明,钢渣对氟离子的吸附遵循Langmuir模型,说明钢渣对氟离子的吸附更接近于单层吸附,且主要为化学吸附。热力学参数表明,吸附吉布斯自由能(?G0)>0,焓变(?H0)和熵变(?S0)<0,表明该反应是放热过程,改性钢渣的除氟过程符合伪二级动力学过程。改性钢渣有望成为一种具有应用前景的除氟材料。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安全"知行合一"的内涵,提出员工"知"安全知识,"行"安全要求,是实现作业安全管理目标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铸造废砂堆放对地下水的影响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现场实地调查和实验室分析,结合数学计算模式,对东风公司铸造废渣堆埋场对周围地下水的影响进行了分析与预测。结果表明该废渣场在其运行年限11a内在垂直方向上的影响范围为3m,不会对该地区地下水环境产生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