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安全科学   1篇
综合类   3篇
基础理论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面对石油行业突发事件全过程,利用大数据云处理技术,以应急管理4阶段为划分标准,将云技术运用到应急管理四大阶段当中,为解决缺乏合理的信息技术手段、应急信息搜集不全面、数据挖掘分析技术落后、决策支持模型构建不完善等落后的临时性应急管理模式,找寻到一种高效应急管理模式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2.
以武汉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期间为研究时段,以机动车辆管控的东湖风景区为研究区域,开展基于自行车车载走航形式的大气污染物浓度实时观测,填补该区域空气质量监测数据空白,为管控措施的效果评估和街区尺度健康风险评估提供精细数据.结果表明,走航观测所测得的ρ(CO)、ρ(NO2)、ρ(PM2.5)和ρ(O3)平均值均高于监测站点,平均超过2.1倍.管控期机动车禁行区ρ(CO)、ρ(BC)、ρ(NO2)、ρ(PM2.5)和ρ(O3)的平均值分别为0.97mg/m3,5.6μg/m3, 57.8μg/m3, 76.3μg/m3和208.3μg/m3,非禁行区分别为1.1mg/m3, 4.7μg/m3, 60.9μg/m3, 72.2μg/m3和197.7μg/m3<...  相似文献   
3.
土壤有机碳组分和酶活性是土壤质量和环境变化的"指示器",了解土壤有机碳组分和酶活性及其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对预测区域土壤质量和环境变迁具有重要意义。以岷江流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次生林、人工林、灌草丛和坡耕地)为对象,测定其土壤易氧化有机碳(EOC)、颗粒有机碳(POC)、轻组有机碳(LFOC)和水溶性有机碳(WSOC)以及蔗糖酶、脱氢酶、脲酶和磷酸酶活性,采用方差分析法对比分析了土壤有机碳组分及酶活性,并采用相关分析法分析了土壤有机碳各组分之间的关系,为该区未来土地利用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总孔隙度(40.36%~47.81%)与土壤容重(0.75~1.38 g·cm-3)变化趋势相反,大致表现为次生林人工林灌草丛坡耕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养分(有机碳、全氮、全钾)均呈现出一致性规律,而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全磷含量差异均不显著(P0.05);与坡耕地相比,次生林、人工林和灌草丛土壤酶活性(土壤蔗糖酶、脱氢酶、脲酶、酸性磷酸酶活性)均有明显的增加,大致表现为次生林人工林灌草丛坡耕地;EOC、POC、LFOC和WSOC均呈现出一致性规律,大致表现为次生林人工林灌草丛坡耕地。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碳组分与土壤蔗糖酶、脱氢酶、脲酶和磷酸酶活性均呈显著或极显著的负相关(P0.05,P0.01),说明土壤微生物量碳是土壤有效养分的主要影响因素,其中土壤容重对土壤碳组分和酶活性贡献为负,土壤养分对土壤碳组分和酶活性贡献为正,这是造成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有机碳组分及酶活性差异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为识别不同类型工程机械排放碳质气溶胶组成,选取叉车、压路机、平地机、推土机和挖掘机5种工程机械,并考虑怠速、行走、运行三种工况以及国Ⅰ前、国Ⅱ和国Ⅲ三种不同排放标准,对其排放细颗粒物(PM2.5)进行采集,采用热光碳分析仪分析PM2.5碳质组分.结果表明,有机碳(OC)平均占比为(70.1±13.2)%,元素碳(EC)的占比为(11.9±7.5)%.叉车、压路机、推土机和挖掘机排放OC中OC1占比最高为(58.0±9.5)%.而OC2为平地机OC主要部分,占比为(42.3±8.1)%.工程机械OC/EC比值的平均值为12.7±9.5,表明受工程机械排放影响的大气环境条件下,用最小比值法会高估大气中二次气溶胶的占比.不同类型工程机械的OC/EC比值在不同状态下变化范围较大,为3.0~36.3.叉车3、压路机、平地机和推土机排放的PM2.5中OC/EC的比值在行走状态下比值最高,分别为24.9,15.7,36.3和5.3.叉车2和挖掘机1碳组分排放的比值在运行状态下达到最大值,分别为18.1和14.9.叉车1和挖掘机2中比值...  相似文献   
5.
华北平原南部农村地区黑碳气溶胶浓度及来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玲  孔少飞  郑煌  胡尧  曾昕  程溢  祁士华 《环境科学》2022,43(5):2363-2372
华北平原南部地区是当前我国大气污染的严重区域之一.作为连接南北方大气污染传输的关键区域,其大气环境研究相对薄弱.在华北平原南部某农村点位利用AE-33型黑碳仪,对2018年2~8月的黑碳(BC)气溶胶进行连续监测,采用光度计模型解析了黑碳来源.观测期间ρ(BC)的平均值为(3.51±2.29)μg·m-3,冬季、春季和夏季的ρ(BC)平均值分别为(8.21±3.26)、(3.49±1.69)和(2.37±0.71)μg·m-3.BC的季节性变化由气象因素和排放源的季节性变化共同导致.ρ(BC)日变化在08:00[(4.66±3.24)μg·m-3]和20:00[(4.25±6.73)μg·m-3]出现峰值,与居民做饭时间一致;在14:00[(2.44±3.33)μg·m-3]出现谷值,与边界层高度较高有关.气溶胶波长吸收指数(AAE)在1.08~1.66之间,冬季、春季和夏季的AAE平均为1.41±0.08、 1.28±0.10和1.20±0.06,表明该区域的BC来源以化石燃...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