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综合类   1篇
基础理论   2篇
  2009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浙江沿海藻类共生细菌的生理生化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梯度稀释法,从浙江象山、朱家尖等海域所采集的几种海藻中分离出海洋细菌50株,运用杯碟法研究了其胞外代谢产物活性,结果表明,100%的菌株含有胶原蛋白酶、淀粉酶,96%的菌株含有酪蛋白酶,70%的菌株含有酯酶,30%的菌株含有卵磷脂酶、脲酶,还有6%含微量的壳多糖水解酶。同时将这50株菌分别培养在高温(55℃)、高盐(质量分数5.5×10-2)、酸性(pH4.5)环境中,同样对胞外产物活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外界环境胁迫下,水解明胶、淀粉、酪蛋白和吐温的酶活性仍然存在,但活性有了很大的变化。因胶原蛋白酶、酪蛋白酶能分解胶原蛋白等成分,淀粉酶具分解淀粉、糖原的作用,因此,这些细菌的产物对其他生物有毒害作用,可能是致病菌,也可能对已知致病菌起抑制、破坏作用。本研究为寻找海洋活性先导化合物,为海洋药物的开发等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2.
江蓠生长对甲壳素废水的净化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屠康靖  骆其君 《上海环境科学》2001,20(10):502-503,507
探索小型水泥池中甲壳素废水对江蓠生长的影响以及江蓠生长对甲壳素废水的净化作用,在1m^3水泥池中放养100g长度为5cm的江蓠,充气并加入不同比例的甲壳素废水,平行2组;加入同一比例甲壳素废水,以不同温度进行处理,平行1组。结果表明:在10:1的甲壳素废水中,江蓠生长的适宜温度为26℃左右;甲壳素废水的浓度影响江蓠的生长率,第10d时,添加10:2的浓度有效高的生长率;江蓠在浓度为10:10废水的生长过程中,第3d对CODCr、BOD5去除率最佳,分别为65.8%、52.1%。通过江蓠生长与自然条件下的废水净化效果的比较,江蓠的正常生长能使甲壳素废水达到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3.
颗石藻Pleurochrysis carterae对卤虫具有显著的致死效应,但其机理尚未明确.P.carterae的细胞生活史中会出现钙化细胞、非钙化细胞以及分枝丝状体的细胞状态.为了探明该种颗石藻对卤虫的致死原因,通过人为干预,分别获取了几种状态的细胞或相关组分,包括:钙化细胞(指钙化单细胞C-cell)、从非钙化单细胞N-cell动态释放的钙化细胞(N-C-cell)、非钙化单细胞(N-cell)、非钙化分枝丝状体(F)、带有机质基板的颗石粒外壳(L)、钙化细胞的冻干藻粉(Ly).以喂养组和饥饿组为对照,比较研究了P.carterae不同细胞状态或组分在作用密度和作用时间上对卤虫(Artemia salina nauplii)无节幼虫的致死效应差异.结果显示:钙化细胞和非钙化单细胞可以对卤虫幼虫产生显著的致死效应,这种致死效应显著差异于饥饿致死效应(p<0.05).致死效应与作用时间及藻密度显著相关,钙化细胞对卤虫的半致死密度为72hLD50=6.16×103cells·mL-1,96hLD50=2.19×103cells·mL-1,高密度时(105、106cells·mL-1)的卤虫半致死时间分别为68.4h和53.3h.非钙化丝状体、颗石粒和冻干藻粉对卤虫的致死效应与饥饿致死效应一致.非钙化丝状体、颗石粒、冻干藻粉以及裸露细胞重新钙化过程均不向水中释放有害物质.颗石藻P.carterae对卤虫的致死效应与卤虫对生活颗石藻单细胞的摄食过程有关.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