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3篇
综合类   4篇
基础理论   2篇
污染及防治   2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1.
针对南水北调东线南四湖流域之城郭河水体生态净化及河流生态廊道建设的需求,在城郭河白腊湾段设计并建设了近自然河道湿地水质净化工程。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工程整体采用了生态护岸+湿地植物配置+生物飘带的河道原位生态修复组合工艺方案。根据冬季水质监测分析结果,城郭河白腊湾河道湿地冬季出水COD、NH_3-N和TP等主要水质指标均达到了GB 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标准,在支撑南四湖入湖河流城郭河与南水北调东线调水水质安全的同时,恢复了河道走廊的生态功能。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富营养化浅水湖泊底泥中细菌群落的结构特征及驱动因素,本研究以安徽八里河湖为例,通过16S rRNA高通量测序手段并结合底泥的营养盐理化性质,分析了底泥细菌群落物种组成和多样性的时空分布特征以及与营养盐的相关性关系。结果显示:(1)在物种组成方面,γ-变形菌纲(Gammaproteobacteria),δ-变形菌纲(Deltaproteobacteria)和拟杆菌纲(Bacteroidia)是八里河湖底泥中的优势菌纲,它们在空间上呈均质性和在季节上有稳定性;(2)在群落结构方面,底泥细菌群落整体上以季节进行聚类,呈现了季节内的相似性和季节间的差异性,且可能来自于鱼类粪便的Clostridia菌纲在八里河湖底泥细菌群落结构差异的塑造上有重要贡献;(3)从四个季节所有样品的整体角度来看,与磷相关的指标(总磷、铁铝结合态磷、钙磷、有机磷)对细菌群落变化的解释最强(r=0.23~0.45,p<0.001),且底泥细菌群落之间的差异性随各磷指标内部之间差异的增大而增大。本研究的发现为认识和理解富营养化浅水湖泊中底泥细菌群落特征及其驱动因素提供了新的信息,对湖泊生态系统健康状态的监测和评...  相似文献   
3.
地下水中多环芳烃迁移转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吸附和生物降解是受污染地下水中多环芳烃(PAHs)归宿的主要途径.论述了PAHs在含水层中吸附过程的特征、影响因素与研究方法,并比较各种研究方法的优缺点;分析了PAHs在含水层中生物降解过程机制以及研究进展;介绍了PAHs在地下水中迁移、转化数学模型与数值模拟的研究开发状况;指出了PAHs与固相介质的吸附机制和竞争吸附行为、高分子量PAHs的生物降解途径和机制及共存PAHs或与其他污染物在地下水中的迁移、转化、归宿与修复技术是深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垃圾渗滤液处理过程中N_2O的释放规律,以某垃圾焚烧发电厂渗滤液处理站为对象,通过现场采样监测和实验室分析,研究了该站渗滤液处理各单元N_2O的液面释放通量、溶解态浓度、年释放总量、释放系数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发现:该站处理N_2O的最大释放源是好氧池,释放量占比为73.35%;好氧池污水中溶解氧浓度和亚硝态氮浓度是影响N_2O释放的主要因素,水温、pH值、C/N等参数对N_2O释放通量的影响并不显著;N_2O的年人均释放系数为0.162~0.186 g/(人·a),N_2O的污水流量释放系数为1.755×10~(-3)~2.028×10~(-3)g/L,前者要小于IPCC报告中关于生活污水的对应数据,后者远高于IPCC报告中相应数据。这对完善我国温室气体排放的基础数据、促进垃圾渗滤液处理的节能减排和CDM项目开发,都具有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5.
宏基因组学是分子生物学技术应用于微生物生态学研究而形成的一个新概念,以环境中末培养微生物为研究对象,通过直接从环境样品中提取全部微生物的DNA,构建宏基因组文库,利用基因组学策略研究环境样品所包含的全部微生物的遗传组成及其群落功能.从1998年提出至今,该项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医学等研究领域.文章在对宏基因组学的概念、研究方法、存在问题的综述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并指出该技术在环境保护和污染修复中存在潜在的应用价值.利用该技术可以深入了解特定环境中微生物空间分布和动态变化,为环境监测、预警和评价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研究水体DO及其分布情况对水质保护与富营养化治理意义重大。基于近自然湿地植物和明水区域的定期野外调查,分析明水与植物区域内DO含量时空分布特征及不同区域DO含量与水温、pH和叶绿素a含量的响应关系,探讨湿地挺水植物对DO含量的影响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域DO月平均质量浓度为6.43~13.76mg/L,植物区域DO含量总体低于明水区域;湿地挺水植物群落通过区域水温、pH和叶绿素a含量的综合调节作用影响区域耗氧和复氧过程,对DO分布特征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7.
基于2017年7月—2018年4月4个季节的八里河底泥微生物采样分析,分别计算细菌和古菌优势度指数并筛选出优势属,通过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指数和生态响应速率分析,对细菌和古菌优势属进行生存能力分类,并分析其在各季节的发展空间。结果表明:5门13属细菌优势属以变形菌门和厚壁菌门为主,4门8属古菌优势属以广古菌门为主;细菌和古菌优势属按照生存和环境适应能力强弱可划分为4类和3类;多数细菌优势属在除春季外的其他季节具有发展空间,而多数古菌优势属在4个季节交替发展或抑制。  相似文献   
8.
PAHs在我国土壤中的污染现状及其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土壤多环芳烃(PAHs)污染控制是当前土壤污染防治与保护的热点问题之一,开展土壤中PAHs污染分布规律、污染机理、归宿与控制技术的研究,对于土壤与地下水环境的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文章简要论述了我国土壤中PAHs污染水平、分布特点,并对未来该领域需要进一步研究的科学问题进行了展望.分析表明:(1)我国土壤已普遍受PAHs污染,大部分地区PAHs土壤污染水平主要集中在中低污染水平,污染生态风险较小,但PAHs在我国土壤中呈不断积累的趋势;(2)北京、大连、天津、上海、厦门等地土壤中PAHs的污染最严重,污染水平属于严重污染,存在不可忽视的生态风险,要恢复其土壤多种用途具有很大困难;(3)在同一区域内,城区、郊区和农村的土壤中的PAHs污染水平具有依次降低的趋势,不同功能区之间土壤中PAHs的污染存在明显的差异,充分说明了人类活动对区域内PAHs的污染所带来的影响;(4)由于我国南北方在气候、能源结构等方面的差异,使得我国南北方土壤中PAHs的污染水平、分布特征和毒性特点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