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综合类   10篇
污染及防治   1篇
  2022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06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67 毫秒
1.
压力溶气浮上法已广泛应用于废水处理。为了取得工艺设计参数,需要有性能优良的浮上实验装置。SK-01型溶气浮上实验装置是适合在实验室里进行固液分离研究的设备。经测定,其性能稳定,效果良好,能满足测试混凝——气浮参数的要求。实验装置如图1。  相似文献   
2.
厦门岛海洋性酸雨的化学影响因子及其与气象条件的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本文总结了厦门自1983年以来降水酸度历史资料,依1989年降水中阴离子(Cl~-、NO_3-、SO_4~2-)和阳离子(Na~+、NH_4~+、K~+、Ca~(2+)、Mg~(2+))的分析结果及降水云系特征和天气形势分析,利用多元统计的数理方法探讨了影响厦门酸雨的化学因子及气象条件.  相似文献   
3.
为减少生活垃圾填埋场内污泥坑的存在给填埋场后期竖向扩容工程带来的难度,以辽宁省某含污泥坑生活垃圾填埋场为例,对其竖向扩容工程进行了工艺设计和验证分析.根据工程目标和相关规范,合理确定了扩容后填埋场整体平面布置和填埋堆高等参数,选用原位固化技术对污泥进行了加固处理,并确定了处理后污泥的力学参数设计值.使用Geo-Slop...  相似文献   
4.
救荒是明代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重要措施。为了保证荒政的顺利而有效地进行,明太祖从灾害防治到灾害赈济,从赈灾官员的选用到对吏治腐败的整治,都制定了较为详细的法律条文。从这些法律条文中可以概括出明太祖的荒政立法包含以下两个方面:一、防灾与减灾中的立法;二、救灾中的立法。朱元璋通过荒政立法,一方面惩治了救灾中的腐败,提高了救灾的效率;另一方面也使灾民在自然灾害面前得到国家的救济,使社会生产力的破坏得以减轻,为明王朝的经济恢复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救荒是明代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重要措施。为了保证荒政的顺利而有效地进行,明太祖从灾害防治到灾害赈济,从赈灾官员的选用到对吏治腐败的整治,都制定了较为详细的法律条文。从这些法律条文中可以概括出明太祖的荒政立法包含以下两个方面:一、防灾与减灾中的立法;二、救灾中的立法。朱元璋通过荒政立法,一方面惩治了救灾中的腐败,提高了救灾的效率;另一方面也使灾民在自然灾害面前得到国家的救济,使社会生产力的破坏得以减轻,为明王朝的经济恢复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7.
祁彪佳的《救荒全书》是一部重要的通论式的荒政著作,这部论著包含了作者大量的荒政思想和主张,体现出了他对灾害救济的态度。他提出了荒政中用人的重要性,认为救灾"首要得人";同时认为"屯田垦荒、发展农业乃是千古救荒之祖";形成了"仓储备荒"、"兴修水利"、"御灾召祥"、"崇尚节俭"、"赈灾勿缓"等主要的荒政思想。这些思想是祁彪佳实践经验的总结,也是传统荒政思想的升华。  相似文献   
8.
非晶态TiO2-W薄膜的光催化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磁控溅射技术在玻璃基片上制备了W掺杂的非晶态TiO2薄膜,用XRD、XPS和椭圆偏光测厚仪等对薄膜进行了微观分析.结果表明,TiO2-W薄膜为非晶态结构.Ti以 4价存在;W以0价和 6价形式存在,并且6价和0价W的原子浓度比为6.4:1;薄膜中Ti和W的原子浓度比为2.6:1.对5 mg·L-1的亚甲基蓝溶液光催化脱色试验表明,随着膜厚的增加,光催化降解率递增,当膜厚达到141 nm时,所制备的TiO2-W薄膜对亚甲基蓝的脱色率在2 h达到90%;当膜厚大于141 nm时,光催化降解率不再增加.  相似文献   
9.
荒政是明代社会经济发展和稳定的重要保障,也是明王朝的基本国策。明代洪武永乐时期是明朝荒政的初步形成和完善时期,对整个明代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从这一时期的荒政措施中归纳出三个重要方面:一、防灾减灾措施;二、救灾赈济政策;三、灾后抚恤安民政策。这些荒政措施的实施,使明王朝从元末明初的经济凋敝、社会混乱的局面中走出来,为"洪武之治"和"永乐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以离子色谱法测定了厦门市海洋性降水中的甲、乙酸及某些阴、阳离子。用多元逐步回归和多对多双重筛选回归等数学方法,分析了降水中弱有机酸及其与阴阳离子的关系;讨论了其来源及对厦门酸雨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