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废物处理   1篇
综合类   5篇
污染及防治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1.
中国公众环境意识提高的若干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公众的环境意识“知”强“行”弱,总体水平较低,主要与几十年来的体制、经济水平和文化素质有关。应增强环境宣传力度和深度,在学校中普设环境教育课,提高公众的环境法律意识和环境道德意识,宣传绿色文化,从而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  相似文献   
2.
紫茎泽兰茎秆厌氧发酵产甲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3种不同原料处理下,紫茎泽兰的茎通过池外厌氧堆沤后传代试验发酵情况。传代试验结果表明:干燥与厌氧堆沤能降低原料中毒素对沼气发酵的影响,传代产气总量最高为6 015 mL,产甲烷率最高为64.22%。以上述两组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TS、VS值发酵前后变化,探究了温度对沼气发酵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温度的升高有利于提高对发酵系统的原料利用程度,40~45℃是微生物发酵的不利温度。从原料有效利用与实际操作角度考虑,中温条件最适合沼气发酵,粉状原料30℃时产气与产甲烷为最佳,TS与VS产气率与产甲烷效率分别为152.8 L/kg、74.3 L/kg。  相似文献   
3.
城市生活垃圾产量预测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昆明市1996——2001年度每年垃圾产生量的数据,由此提出了可应用于南方城市垃圾产量预测的GM(1,1)SSODMM灰色模型。通过几次迭代后,该模型可对非升凹或升凸的原始数据进行较为准确预测,且精度令人满意。计算结果表明通过三次迭代后该模型对昆明城市生活垃圾进行预测的精度达到一级。  相似文献   
4.
试验研究了在改装UASB(MUASB)装置中培养好氧颗粒污泥及其处理生活污水和高浓度马铃薯深加工废液的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可以在4 d内快速培养出好氧颗粒污泥。成熟的颗粒污泥平均直径达2 mm。当马铃薯深加工废液浓度ρ(COD)、ρ(NH 4+-N)、ρ(TP)平均分别为12 817.16,106.10,26.37 mg/L时,处理效果分别超过64%、63%和67%。利用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观测颗粒污泥,虽然球菌主要形成了一个相对凝结的区域,但是在颗粒污泥的边缘区域出现许多丝状菌。α多糖主要分布在颗粒的核心。在颗粒中还发现少量的β多糖和无生命的细胞。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昆明市1996-2001年度每年垃圾产生量的数据,由此提出了可应用于南方城市垃圾产量预测的GM(1,1)SSODMM灰色模型.通过几次迭代后,该模型可对非升凹或升凸的原始数据进行较为准确预测,且精度令人满意.计算结果表明通过三次迭代后该模型对昆明城市生活垃圾进行预测的精度达到一级.  相似文献   
6.
灰色聚类关联评估在水环境质量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评价方法是环境质量评价理论的核心,水质评价是水环境容量计算和水资源系统规划管鲤的基础,有其独特的重要性。文章以沱江内江段3个监测断面的水质监测数据为应用实例,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四项指标作为评价因子,采用灰色聚类关联评估法对其水质质量进行综合评价,通过计算污染物的权重,构造改进的白化函数,进一步计算出灰色关联度,依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通过理论阐述与计算,得出评定结果:沱江内江段水质等级为Ⅱ类。  相似文献   
7.
炭化紫茎泽兰吸附生活污水中的有机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紫茎泽兰目前已被列入我国首批外来入侵物种,排在第一位。为达到有效防控紫茎泽兰扩散的目的,对紫茎泽兰进行资源化利用是相对较佳的途径。通过对紫茎泽兰炭化处理后用于处理生活污水中的有机物,实现以害制废。采用等温吸附实验研究了炭化紫茎泽兰用作吸附剂吸附生活污水中有机物的吸附特性,并讨论了炭化紫茎泽兰吸附生活污水中COD的初始浓度、吸附时间、吸附温度、吸附剂投加量等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当炭化紫茎泽兰的投加量为0.05 g,吸附接触时间为2 h,吸附温度为20℃,180 r/min,生活污水中进水COD浓度大于1 000 mg/L时,去除率可达62.9%。采用Langmuir、Freundlich吸附等温式对吸附平衡数据进行了拟合,结果表明吸附等温线符合Freundlich模型。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