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7篇
安全科学   2篇
综合类   9篇
基础理论   1篇
污染及防治   7篇
灾害及防治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驯化污泥研究了邻氟苯胺、对氟苯胺、2,4-二氟苯胺的好氧生物降解性能.结果表明,3种氟苯胺的好氧生物降解性能从高到低依次为对氟苯胺、邻氟苯胺和2,4-二氟苯胺.降解动力学分析表明,除2,4-二氟苯胺在实验质量浓度8.56 mg/L时为一级反应,其他为零级反应;且它们的降解规律都符合Monod方程;30 ℃、振荡速率140 r/min为氟苯胺的最佳降解条件.同时研究了共基质条件下葡萄糖和苯胺对2,4-二氟苯胺的好氧降解的影响,葡萄糖的引入有促进作用,而苯胺只在一定浓度范围内有促进作用.氟苯胺的生产废水与生活污水合并处理以及多种组分混合废水处理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含铀地下水因具有放射性和化学毒性对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常规工艺有时无法有效去除地下水铀故需增加处理工艺以满足饮用水水质要求.以我国某地膜组合工艺处理工程为研究对象,监测了6个月运行过程中铀去除效果及常规水质参数,并对各工艺阶段出水及生物膜进行样品采集.结合水质分析与高通量测序探讨了不同工艺段出水水质参数变化,微生物群落的组成与差异.结果显示,原水中铀浓度为300~500 ppb,膜组合工艺中混凝沉淀对铀的去除率为86%,超滤对铀的去除率为15%,最终反渗透铀去除率高于99%.各工艺段出水微生物群落结构存在较大差异,冗余分析表明,硝酸盐、电导率、温度和pH值是影响微生物群落组成的主要环境因素.进一步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铀浓度与铀耐受菌假单胞菌(Pseudomonas)和紫杆菌属(Janthinobacterium),以及铀还原功能菌希瓦氏菌(Shewanella)的相对丰度呈显著正相关(p<0.01).  相似文献   
3.
环境中全氟有机物的毒性、检测分析及降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全氟有机物广泛使用50多年以来,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发现一定浓度的全氟有机物,各国研究人员针对该类物质特别是全氟辛酸(PFOA)、全氟辛烷基磺酸(PFOS)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介绍了该类物质的污染现状,阐述了全氟有机物的毒性、检测分析技术及降解技术,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4.
以铅锌矿浮选尾矿为原料,水玻璃和木质素作为添加剂,通过高温焙烧,制备水处理陶粒,并用其对选矿废水进行了吸附处理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在不添加任何添加剂的条件下,800℃左右烧制的陶粒对选矿废水的COD吸附效果较好,COD去除率达到87.1%;当木质素+水玻璃作为粘结剂烧制陶粒时,不仅陶粒散落减少,COD的去除率和吸附容量都有所增加,COD去除率达到了88.21%,从而达到了"以废治废"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中国高等环境教育体系现状分析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通过中国高等环境教育体系现状的系统分析,就面向21世纪的中国高等环境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出了完善专业环境教育的层次结构,尽快建成合理完善的环境类学科专业体系及其相应的课程体系,大力发展成人高等环境教育,在非环境专业全面普及环境教育等建议.  相似文献   
6.
石灰石颗粒移动床脱硫工艺参数是影响脱硫效率和操作压降变化的重要因素,考虑到工艺参数对脱硫过程的影响,基于正交实验方法,通过直观分析和方差分析得到喷淋密度、空床气速、SO2浓度、烟气温度和床层下移速度对脱硫效率影响程度的主次顺序和脱硫效率与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并且分析了各因素对脱硫效率的影响规律。研究发现,各因素对脱硫效率的影响程度依次是空床气速>喷淋密度>SO2浓度>烟气温度>床层下移速度。喷淋密度对脱硫效率的影响高度显著,呈正相关;空床气速对脱硫效率的影响高度显著,呈负相关;SO2浓度和烟气温度对脱硫效率有影响但不显著,呈负相关。床层下移速度与脱硫效率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7.
层状无机物在聚合物基体中易团聚,限制了其在聚合物材料中的规模化应用。本工作通过将有机改性蒙脱土(OMMT)与一种具有超支化结构的磷氮大分子化合物HTPPP(以三嗪结构为基础,通过焦磷酸结构连接)在醇水体系中混合溶胀,再经过高温脱水,制备成HTPPP插层、剥离的OMMT成炭型有机大分子/层状无机物复合成炭剂(HTPPP-OMMT)。XRD测试表明层状结构的OMMT能够在HTPPP中被完全剥离。OMMT的复合降低了HTPPP的水溶性,并提高了其热稳定性。将有机/无机复合成炭剂HTPPP-OMMT作为单组分无卤膨胀阻燃剂应用于聚丙烯(PP),阻燃测试表明HTPPP-OMMT复合成炭剂的阻燃效率高于HTPPP。这是由于其在材料燃烧过程中能够催化形成更加致密的膨胀多孔炭层,而炭层在高温下的热氧稳定性更好。此外,有机/无机复合改善了HTPPP-OMMT在PP的相容性,能提高材料的力学和耐析出性能。  相似文献   
8.
In this study, a new water treatment system that couples (photo-) electrochemical catalysis (PEC or EC) in a microbial fuel cell (MFC) was configured using a stainless-steel (SS) cathode coated with Fe0/TiO2. We examined the destruction of methylene blue (MB) and tetracycline. Fe0/TiO2 was prepared using a chemical reduction-deposition method and coated onto an SS wire mesh (500 mesh) using a sol technique. The anode generates electricity using microbes (bio-anode). Connected via wire and ohmic resistance, the system requires a short reaction time and operates at a low cost by effectively removing 94% MB (initial concentration 20 mg?L–1) and 83% TOC/TOC0 under visible light illumination (50 W; 1.99 mW?cm–2 for 120 min, MFC-PEC). The removal was similar even without light irradiation (MFC-EC). The E Eo of the MFC-PEC system was approximately 0.675 kWh?m–3?order–1, whereas that of the MFC-EC system was zero. The system was able to remove 70% COD in tetracycline solution (initial tetracycline concentration 100 mg?L–1) after 120 min of visible light illumination; without light, the removal was 15% lower. The destruction of MB and tetracycline in both traditional photocatalysis and photoelectrocatalysis systems was notably low. The electron spinresonance spectroscopy (ESR) study demonstrated that ?OH was formed under visible light, and ?O 2 was formed without light. The bio-electricity-activated O2 and ROS (reactive oxidizing species) generation by Fe0/TiO2 effectively degraded the pollutants. This cathodic degradation improved the electricity generation by accepting and consuming more electrons from the bio-anode.
  相似文献   
9.
泥水盾构在水下复杂地层带压开舱作业时,一般会根据实际情况将压力舱内泥浆降低至一定的液位。依托武汉地铁8号线越江隧道工程带压开舱作业实例,采用FLAC3D软件,对不同泥浆液位下盾构隧道开挖面主被动极限支护力及失稳破坏模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对于本工程上土下岩的复合地层带压开舱工况而言,不同泥浆液位下开挖面主动破坏均属于整体失稳破坏,且随着泥浆液位的降低,主动极限支护力先增后减,开挖面敏感区域逐渐下移并扩大,液位下降至隧道中心处时主动极限支护力最小;不同泥浆液位下开挖面的被动破坏均属于局部失稳破坏,被动极限支护力呈逐渐降低的趋势,最敏感区域均位于开挖面上半部;当泥浆液位降低至隧道中心以下时,隧道拱顶处支护力显著大于地层土水压力,此时开挖面面临较严峻的被动失稳风险,因此实际施工时不建议液位下降至隧道中心以下。  相似文献   
10.
紫外诱变筛选高效氧化亚铁硫杆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取得高效氧化亚铁硫杆菌(T.f菌),采用紫外线诱变处理,对照射1.5 min,3 min,5 min的菌株进行实验测试,结果表明,T.f3将Fe^2+完全氧化由7 d缩短为5 d,并且在较低SO3^2-浓度范围内,Fe2+浓度与SO3^2-的氧化速率呈正相关性,但当菌液浓度一定时,增加Fe2+浓度,SO3^2-的氧化速率不会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