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综合类   4篇
基础理论   1篇
污染及防治   2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在高原生境下构建不同水力停留时间(HRT)运行工况的A2/O系统,结合水质分析及对好氧池活性污泥的16S rRNA基因测序,对微生物优势菌属功能和代谢途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高原生境下HRT为26.25 h时A2/O工艺处理效果总体最好,微生物优势菌属代谢功能以有机物降解、反硝化脱氮和聚磷菌除磷为主,代谢途径以碳氮磷代谢为主;在高原生境下,应对外界环境变化的细菌双组分调节功能(ko02020)丰度较大,该代谢途径在适应环境变化中有显著作用,是高原生境下的优势代谢途径;微生物细胞中rpoE基因丰度偏大,为微生物适应高原环境提供了保障。HRT为26.25 h时微生物功能基因总丰度最大,可见26.25 h是高原生境下A2/O工艺最佳HRT运行工况。  相似文献   
2.
雾炮作业已经被许多城市作为降低空气颗粒物(PM)浓度的常规手段在使用,但其对PM浓度的降低效果如何目前缺少深入研究。文章通过对受雾炮作业影响和不受其影响监测站空气PM浓度对比分析,就不同条件下雾炮作业降低空气PM浓度问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雾炮车对降低城市空气中PM浓度效果非常有限,PM_(10)和PM_(2.5)浓度的降幅为0~2%,有效作用时长为10~15 min,在5~10 min时效果较好;雾炮作业对空气中PM_(2.5)的降低率略高于PM_(10);雾炮作业在污染物浓度上升期、PM_(10)和PM_(2.5)浓度为优和轻度污染、高相对湿度环境下效果更好,原因可能是这些环境条件下有利于雾炮产生的雾滴在空气中的存留。文章研究结果对于规范当前中国城市的雾炮作业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4.
植被恢复与重建是退化土地生态修复的重要途径,植物与土壤环境的关系一直是热点科学问题,但对高寒沙区尚缺乏系统性的研究。为探明不同沙生植物对高寒沙地土壤的改良策略,以青海共和盆地中间锦鸡儿(Caragana intermedia)和乌柳(Salix cheilophila)两种典型固沙植物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细根分布规律分析其环境适应性,结合林地土壤物理性质、有机碳含量和土壤含水量等要素,分析两种植物对土壤的改良作用。结果表明,(1)两种植物的细根主要集中在0-60 cm土层,中间锦鸡儿水平方向分布更多,且细根平均生物量密度和有机碳含量都高于乌柳。(2)乌柳人工林各深度土壤有机碳密度均高于中间锦鸡儿,其累计百分比在0-40 cm土层较高,中间锦鸡儿在40-120 cm较高。(3)两种人工林的土壤容重、最大持水量和毛管持水量均值差异不显著。中间锦鸡儿林地土壤容重在0-40 cm土层大于乌柳,在40-120 cm小于乌柳;其最大持水量和毛管持水量在0-60 cm小于乌柳,在60-120 cm大于乌柳。(4)两种人工林土壤含水量和土壤温度都呈表层高,随土壤深度递减趋势。乌柳林地各深度土壤含水量均高于中间锦鸡儿,土壤温度均低于中间锦鸡儿。研究表明,中间锦鸡儿的环境适应性和固沙能力较强,倾向于深层土壤改良和固碳策略;乌柳人工林的固碳作用和涵养水源能力较强,倾向于表层土壤改良和固碳策略;同时,两种人工林都倾向于表层保水的策略。该文通过对比分析不同沙生植物改良土壤的策略,为长期研究高寒沙区生态修复与优良固沙植物筛选等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深入认识湘东北地区的水文循环过程,对规范该区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减缓该区生态环境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在2021年10月—2023年2月,对该区金井镇的大气降水和不同深度(~4.7 m和~61 m)井水每月开展样品采集和测试。该区大气降水稳定同位素值(δ18O、δD)呈现夏半年偏负、冬半年偏正,且氘盈余、水汽通量和HYSPLIT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在夏季,影响该区降水气团主要来自暖湿的海洋洋面,冬季主要来自稳定的南支西风和局地水汽输送。浅井水和深井水的δ18O和δD与该区大气降水δ18O和δD的均值接近,变幅较小且呈现夏季偏正冬季偏负的特征,说明地下水受到大气降水的补给,但可能滞后于大气降水的变化。然而,不同深度地下水对大气降水的响应机制和滞后时间,还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选取白洋淀的沼泽区(烧车淀)与开阔水域区(采蒲台)为研究区域,分析了水体中新生沉降颗粒物组分组成、沉降通量及其来源.结果表明,两种典型水域中水体颗粒物组分差异显著,其中,烧车淀水域颗粒物成分以有机质(OM)为主,质量占比达到49.59%~74.14%;而采蒲台水域颗粒物以无机组分为主,占比为54.52%~79.27%.烧车淀沉降颗粒物中总碳(TC)、总氮(TN)含量分别为(221.16±39.73) g·kg-1和(21.10±1.67) g·kg-1;采蒲台沉降颗粒物中TC和TN的含量分别为(172.28±91.22) g·kg-1和(15.72±8.12) g·kg-1.由固相13C CP/MAS NMR光谱结果分析出白洋淀沉降颗粒物中碳组分以烷基碳、烷氧基碳为主,其中,烧车淀淀面水域颗粒物中以易分解碳烷氧基碳为主(65.65%),采蒲台淀面水域颗粒物中以较稳定烷基碳为主(50.76%).开阔水域区颗粒物沉降通量高于沼泽化区,均值分别为10.63 g·m-2·d-1和6.07 g·m-2·d-1;开阔水域区不同水域类型颗粒物沉降通量排序为水道((19.91±8.87) g·m-2·d-1)>沟壕((7.06±2.94) g·m-2·d-1)>淀面((4.92±3.48) g·m-2·d-1).沉降颗粒物的C/N和 C/P比值结果表明,白洋淀沉降颗粒物中有机质主要来源可能为维管束植物和浮游植物.颗粒物沉降通量与组分特征研究有利于剖析白洋淀典型区域湖泊沉积和物质转化过程,为白洋淀能量流动和物质流动研究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7.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 - In this text, a laboratory-scale A2O was performed in Linzhi City at a 3000-m altitude. During the test operation, the UV irradiation was carried out...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