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5篇
废物处理   5篇
环保管理   5篇
综合类   7篇
评价与监测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在“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实现了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学需氧量和氨氮四项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的大幅削减.然而,单纯粗放式的基于“去除效率”的管控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新常态下改善环境质量这一核心目标.针对这一短板,本文提出了“污染物综合管控效率”的概念,以此为基础,给出了污染物从产生、收集、治理到排放全过程管控指标的量化方法,并分别从国家政策制订和决策层面、企业在政策的落实和执行层面,以及政策实施效果体现的社会层面,分别提出了以“污染物综合管控效率”为目标导向的全过程精细化管控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总结了实测法、公式法、模型法等国内外石化行业有机液体储罐VOCs排放估算方法的主要特点和适用范围;运用公式法估算国内某石化企业典型油品储罐的VOCs排放量;分析了在我国直接套用美国环保署(EPA)开发的TANKS模型存在的问题;根据估算方法的实际应用研究,就美国AP-42源强手册第五版第七章(chapter 7:Liquid storage tank)中评价公式的"本土化"提出相关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油气田开发业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来源及控制措施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文章从源强产生角度,重点研究了油气田行业挥发性有机物(VOCs)在项目开发建设期和油气生产期的排放来源,即开发建设期污染源主要为钻井过程中、柴油机燃烧产生及井喷事故排放的VOCs,油气生产期有组织排放及无组织挥发的VOCs。探讨了其源头控制、末端治理的措施,并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为提升我国挥发性有机物的治理水平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4.
文章综述了POX技术处理含油污泥、难降解废水的研究进展,着重分析了这一方案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在POX制浆单元中,污泥煤/焦浆浓度合理,稳定性较强,流变性较好;在POX气化单元中,含油污泥及难降解废水不仅可以起到催化作用,还能提高合成气的产量。POX技术为解决炼厂含油污泥及难降解废水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我国现代煤化工项目的废水来源及特性,归纳了废水的处理技术路线,从废水"零排放"、废水处理技术与管理、蒸发塘的污染转移、废水处理与固体废物处理及废气处理的关系、污染物源头控制等方面阐述了我国当前煤化工废水处理存在的误区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本文针对我国石油化工园区数量多、分布广等特点,以及国家相继出台多个文件对石油化工企业提出的入园入区要求,分析了石油化工园区在布局、规划、项目准入及环境风险等方面的问题,提出了通过统筹空间管控,严格园区运行监管,系统清理整顿,推行全过程精细化管控,加强应急管控能力与信息公开,以及提高人员综合素质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采用泄漏检测与修复(LDAR)技术分析了某精对苯二甲酸生产装置动静密封点的泄漏情况,共完成1 367个密封点的现场LDAR检测,测出28个泄漏点,总泄漏检出率为2.05%。其中储存单元的泄漏点数量较氧化单元和精制单元高,泄漏程度也较严重。泄漏点主要集中在法兰、开口管线和泵三类密封点;涉及轻液的泄漏密封点数量较多。依据LDAR检测结果,采用相关方程法估算设备动静密封点泄漏产生的挥发性有机物(VOCs)排放量约为4.999 t/a。法兰的VOCs泄漏排放量最大,约占63.89%,其次是泵和采样连接系统,占泄漏排放量的20.78%和7.89%。  相似文献   
8.
9.
10.
采用缓和湿式氧化工艺处理乙烯废碱液和炼油废碱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缓和湿式氧化法处理乙烯废碱液和炼油废碱渣的工艺原理和流程。由试验结果可以看出,利用此工艺处理乙烯废碱液和炼油废碱渣时,反应温度、停留时间不同,S2-去除率和反应产物也不同。在反应温度为120 ℃时,S2-的氧化产物以S2O32-的形式存在;当反应温度升高到150 ℃后,S2-的氧化产物以S2O32-和SO42-的形式并存;在反应温度达到180 ℃后,生成的S2O32-基本上完全转化为SO42-离子。在适宜的工艺条件(反应温度120 ℃,停留时间不低于40 min)下,混合废碱液或乙烯废碱液中S2-的排放浓度可降至2 mg/L以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