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社会与环境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转型期南京市制造业郊区化及区位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郊区化是城市发展的重要阶段,我国城市郊区化有着深层的制度和经济背景。以南京为例,重点研究了制造业郊区化问题。首先分析了南京制造业企业空间聚散格局及郊区化程度,而后建立一个在我国经济和制度转型背景下制造业郊区化的理论框架,就政府行为和企业行为转型对制造业郊区化影响进行了分析,并导出相关要素,采用计量模型对要素检验进行,对其作用方向和强度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南京制造业已进入明显的郊区化进程,城市近郊区的一些重点街镇和中心区外缘的少部分街道是制造业郊区化集聚的主要方向。并认为20世纪90年代开始实施的“退二进三”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土地有偿使用、郊区对外交通条件的改善、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的建设是制造业郊区化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
整合新经济地理学、现代经济地理学强调的地方化因素,构建了一个包含初始因素、增强因素和扩散因素在内的非均质空间产业集聚的分析框架,采用历史归纳分析方法,深入剖析了影响苏锡常地区制造业集聚、扩散的向心力和离心力及其变化过程。认为,自然条件和地理区位优势、历史积累的地方化因素、接近外部市场是苏锡常地区产业集聚初始向心力;地方政府的作用、集群和网络效应成为外资快速集聚的增强因素;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的恶化、要素价格上涨、区域开发重点转移导致向心力和离心力的微妙变化,导致近年来苏锡常地区部分产业呈现扩散趋势,并使得苏锡常地区制造业步入产业升级重要阶段  相似文献   
3.
以沪苏通三地为例,研究了三地之间产业经济一体化的时间和空间过程,从空间相互作用理论视角探讨了地区之间的互补性、可运输性和介入性等因素的影响机制。研究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沪苏通三地构成的三角区产业经济一体化经历了由弱到强、简单到复杂的关系,特别是2005年以后,在区域竞争和合作的大背景下,上海藉由定位转向和结构升级重塑区域地位的战略取向使得沪苏通三地产业经济关系步入了一体化重构轨道。三地之间未来要形成3边均强的网络化的产业经济一体化格局,应通过加强地区之间的合作,放大各地之间的互补性,通过减少地区之间非理性的竞争,改善地区之间空间分割。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