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篇
基础理论   2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鲁西北地区是我国重大旱灾的频发区,该地区的旱灾具有发生频率高、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的特点,严重影响了当地农业的生产和经济的持续发展.尤其是2009年春,该地又发生了50年一遇的特大旱灾,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550多亿元,在此情况下,加强对农业重大旱灾的灾前预防和加快灾后恢复对于降低灾害损失意义重大.从阐述鲁西北地区发生重大旱灾后农业系统及农村社会秩序的恢复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出发,认为高效的旱灾灾后援助机制应该是政府援助、社会援助和农业保险的有效结合,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构建新型旱灾灾后恢复多元化援助机制的新思路.图1,参16.  相似文献   
2.
新时代,推动农村信息化、农业产业化与乡村生态化“三化”融合发展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该研究分析了中国农村信息化、农业产业化、乡村生态化三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在建立相关指标体系基础上,采用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空间相关性分析及空间面板回归模型,探究2010—2019年中国省域“三化”综合评价水平和耦合协调度的时空分异特征与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农村信息化、农业产业化与乡村生态化的综合评价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具有明显的地区发展不平衡和系统性差异。(2)“三化”耦合协调度不高,其均值保持勉强协调型,但整体呈增长态势,且存在明显的空间非均衡性分布特征,初级协调型省份数量从3个增加至11个。(3)“三化”耦合协调度存在显著的空间正向自相关关系和空间聚集特征,空间关联类型以H-H和L-L集聚为主;冷热点区则具有聚合式面状分布和迁跃性特征。(4)“三化”耦合协调程度主要受人均GDP、城镇化水平、农业财政支出和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的显著影响,并存在空间溢出效应;各因素对东中西部地区耦合协调度的影响具有异质性。对此,提出坚持分类施策,逐步缩小“...  相似文献   
3.
中国水足迹强度空间关联格局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科学审视水资源利用现状、探索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有效动力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基于水足迹视角分别测算2006-2015年中国31个省域的水足迹强度,利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对其时空格局演变特征进行解析,考虑到该方法空间描述的粗略性,通过引入时空跃迁测度法进行细化,并借助空间杜宾模型探讨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中国水足迹强度空间集聚效应显著且具有跃迁性,但主要以类型Ⅵ为主,其空间结构具有一定的路径依赖特征;人口数量仍然是当前中国水足迹强度的一个主要驱动因子,而城镇化率和对外开放程度则对降低水足迹强度起积极作用;中国水足迹强度存在“倒N型”的Kuznets曲线,且大部分省份水足迹强度处于第一个拐点与第二个拐点之间,北京、天津、上海等区域已越过第二个拐点,处于水足迹强度下降阶段,而部分西部欠发达地区仍未跨越第一个拐点。  相似文献   
4.
鲁西北地区是我国农业旱灾的频发区,该地区的旱灾具有发生频率高、影响范围广的特点,严重影响了当地的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尝试构建合理的旱灾恢复力评估模型来对该地区农业旱灾灾后恢复力进行综合测评并以此为依据制定减灾策略就显得十分必要了.本文运用AHP通过建立相对完善的指标体系,从自然环境、国民经济、社会援助和政府组织四方面对鲁西北地区旱灾恢复力进行分析评估,创建起比较符合实际的评估模型,以期为鲁西北地区抗旱行为提供辅助决策.图1,表5,参7.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