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灾害及防治   8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减灾效益的获得离不开民众的参与,而其参与意识又与减灾效益的可见度有关。减灾效益越能迅速、明确地被人们见到或预见到,人们的减灾参与意识越高。在客观现实中,减灾效益的显现时间具有各种类型,而人们主观意识中“见”到的类型却又可能有质的差异。本文划分了减灾效益的显现类型并提出与论述了与其有关的一些问题,分析了其与主观意识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影响人们的减灾参与心理的作用机制。进而探讨了如何通过这些关系、机制的认识与把握,效益意识引导,对减灾见效时间意识的人为控制等途径提高民众的减灾参与意识与减灾效益。  相似文献   
2.
姚清林  马宗晋 《灾害学》1993,8(4):82-85
本文提出了减灾效应空间问题,并分析了其在有偿减灾中的作用机制,以及与其有关的减灾投入心理与费用支付合理化问题。进而探讨了宣传、强制、分割、别类、约束、归并等促进有偿减灾良性发展的部分机理。  相似文献   
3.
THEPRELIMINARYTHEORYOFCOMMANDPREPARATIONSONURBANSEISMICDISASTERRESCUEANDRELIEFYaoQinglin(姚清林)(TheInstituteofGeology,StateSeis...  相似文献   
4.
论减灾效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清林 《灾害学》1995,10(4):86-89,94
本文揭示了减灾效益的各种类型与形式。从其生命力、重要性、可见度、内容、行-效关系等各方面探讨了减灾效益之特征、规律、相互关系及各类效益在效益体系中的功用与地位。识效之全面而后可及识效益关系,效益生、运机理之全,进而可提高优化设计减灾系统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5.
在紧急地震救灾期往往来不及优选通往现场的最短路径,由于地震破坏城市的交通系统,改变其可通行性,震前又不能按照静态的最短路算法进行设计。因此,本文在进行路径可通行性破坏概率预测与控制的基础上,给出了为重点救灾目标设计最佳安全度最短路径的图与网络算法  相似文献   
6.
优选地震救灾路径的图与模糊集算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由于在大地震的紧急救灾期,交通网络具有明显的结构变动性,传统的最短路算法设计出的路线难以满足救灾在时间、安全性与通行质量方面的要求。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考虑了有关的因素,基于模糊评价,对交通网络图中的长度权进行了修正;并增加了2个新的约束,然后综合应用图论与模糊极值的理论方法,建立了2个以最大限度地保障运行体的完整性与缩短运行时间为主要目标的,在多权图上优选路线的算法。该算法可较好地满足紧急救灾路线优化设计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地震灾害风险因素和风险评估指标的模糊算法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提出了影响地震灾害风险的主要因素 ,分析了地震震级、烈度、人口密度等因素与某些震害现象之间的相关性 ,以及建筑物的地震破坏程度与其它风险因素的关系。筛选出了地震灾害模糊风险分析指标———震损度DA(其用于风险评估的指标值为 (da) 0 )。给出了一种多变量信息分配算法的公式。在建立因果律模糊关系矩阵时 ,以归并、排序的方法解决了自变量在其样本空间组合后的重叠与错序问题 ,并简化了矩阵运算。在此基础上 ,建立了震损度指标值 (da) 0 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8.
制约地震紧急救灾效果的关键因素与改进途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姚清林  高建国 《灾害学》2005,20(3):48-52
紧急救灾是减轻地震人员伤亡的重要措施.震后半小时内、第1天、第2、3天救出人员的存活率明显不同,分别把这3个时段称为地震紧急救灾的第1、第2、第3有效时间.决定救出时间的第1因素为救灾队伍到达现场的时间,第2因素为救灾技术.但因"第2因素"最终还需依赖"第1因素"才能发挥作用,所以"第1因素"最为关键."第1因素"的第1制约条件为救援者与现场的距离;第2制约为交通条件与救灾调度、交通管理技术,第3制约为救灾指挥与实施者的反应速度与反应能力.且救出时间的第1与第2决定因素都受动力、物质、环境条件的制约.因此,应结合救灾调度设计,有重点地强化交通网、水、电、等生命线工程;科学地定点储备城市救灾物质、设备与技术力量;增强居民的防灾、救灾意识与技术能力;防止次生灾害危险源可能造成的破坏;加强指挥机构的应急反应能力与决策合理性;减小决策失误风险;实施救灾指挥预备.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