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3篇
基础理论   3篇
灾害及防治   1篇
  2024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本文分析了振动对邻近建筑物的危害机理,给出了几种振动源对周围建筑物的影响规律,并探讨了有关因素对振动危害的影响,及施工中应采取的相应减振措施。  相似文献   
2.
基于相对湿润度的干旱指数分析方法,应用中国西南1958—2012年气候资料,分析近55年中国西南春季干旱10年际时空分布和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958—2012年西南春季干旱发生频率呈东北向西南递增分布特征,春季干旱发生频率80%以上区域分布于云南高原、川西高原和川西南山地区域;川西高原和川西南山地的部分区域几乎每年春季均会出现轻度干旱。重旱和特旱主要分布于川西高原南部、川西南山地和云南高原北部区域。西南春季轻旱、中旱和重旱以上干旱平均发生区域占研究区域总面积分别为42%~45%、16%~29%和1%~8%,春季轻旱发生面积呈波动变化,中旱和重旱发生面积呈略减少趋势。云南高原、川西高原和川西南山地春季干旱强度大,但干旱强度振荡幅度小,年际波动小;川东盆地、贵州高原春季干旱强度虽然相对较小,但干旱强度振荡幅度大,年际波动大。西南春季干旱变化经历了5个明显的变化阶段,即20世纪60年代,干旱强度逐渐增强;70年代,干旱强度逐渐减弱;80年代到90年代初,干旱强度又一次加强;在90年代中期到2004年,干旱强度再次减弱。西南春季干旱指数存在显著的2~3 a和7~8 a周期振荡,春季轻旱发生面积呈波动变化,中旱和重旱发生面积呈略减少趋势。2005年后干旱指数累积距平呈负增长趋势,干旱强度逐渐增强,预计未来10年干旱强度可能将增强。  相似文献   
3.
《新闻联播》对年初的南方冰雪灾害和汶川地震进行了大量的报道,我们通过对这些报道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在进行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的基础上认为:《新闻联播》对于南方冰雪灾害和汶川地震的报道存在一定的变化,这些变化体现了《新闻联播》在灾害事件报道的探索中不断发展。本文指出了取得进展的各个方面,并分析了取得这些进展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厄尔尼诺事件导致极端天气频发,中国沿海城市较多,分布有不同的气候类型。该文开展厄尔尼诺事件对中国沿海地区水汽变化以及变化是否存在空间差异的分析。基于CMONOC中国沿海地区的GNSS水汽时间序列,综合厄尔尼诺事件(IEP、ICP)指数,利用快速傅里叶变换和小波变换方法,从频域和时域开展GNSS水汽时序变化分析,分析东部型与中部型厄尔尼诺事件对中国沿海地区水汽变化的影响。研究发现:GNSS水汽异常值的出现与相应时段的厄尔尼诺事件存在对应。东部型厄尔尼诺(IEP)与大部分GNSS站点水汽的相关性为正相关;中部型指数(ICP)与GNSS站点水汽的相关性为负相关。厄尔尼诺事件对水汽变化周期的影响,日周期变化较小,在5 d和10 d周期,东部型厄尔尼诺与中部型厄尔尼诺事件影响下的水汽周期小于正常时段的水汽周期。  相似文献   
5.
本文分析了振动对邻近建筑物的危害机理,给出了几种振动源对周围建筑物的影响规律,并探讨了有关因素对振动危害的影响,及施工中应采取的相应减振措施。  相似文献   
6.
中国西南干旱对气候变暖的响应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相对湿润度的干旱等级分析方法,应用中国西南1958-2012 年气候资料,研究了中国西南干旱时域变化、空间分布、各季节的时空演变及其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响应特征,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科学依据.采用ArcGIS 系统中反距离权重方法进行空间插值分析绘图.结果表明:中国西南年干旱发生区主要分布于云南高原北部、川西高原和川西南山地,发生干旱区域占总面积的30%左右;其中,中旱区分布于云南高原北部、川西高原部分区域,占研究区总面积的11%左右;重旱区分布于云南高原北部、川西高原局部地区,占研究区总面积的5%左右;历年干旱出现频率平均31.7%.研究区干旱以冬、春季干旱为主.历年逐季冬、春季干旱出现站次平均分别为76.1%和46.2%.1958-2012 年云贵高原大部、四川盆地中部相对湿润度指数负绝对值增大,干旱等级提高,年干旱强度呈增强的趋势;其中,云贵高原大部分区域夏、秋和冬季相对湿润度指数负绝对值呈增大趋势,干旱显著增强;川西高原和川西南山地区冬季干旱呈增强趋势;四川盆地和川北区域秋季干旱呈增强趋势;川东盆地、贵州高原春季干旱也呈增强趋势.年干旱指数时间序列存在显著的3-4 a 和7-8 a 周期振荡;2009年为干旱强度显著加强的突变点,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预计未来数年中国西南干旱仍处在面积扩大、强度增强过程中.  相似文献   
7.
半干旱区典型木本植物春季物候与气候要素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半干旱区1994—2017年典型木本植物春季物候和同期气候资料,采用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s)、旱柳(Salix matsudana)、杏树(Prunus armeniaca)、榆树(Ulmus pumila)4种典型木本植物芽膨大期、芽开放期、花序或花蕾出现期3个春季物候期的变化特征,以揭示半干旱区典型木本植物春季物候期与气候要素的关系。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4种木本植物相同物候期最晚和最早出现日期相差达22~40d,榆树典型春季物候期的出现时间最早;旱柳、杏树出现时间相当,为4种典型木本植物最晚。(2)研究期内,牡丹、杏树芽膨大期的线性变化趋势不显著,其余木本植物春季物候期均表现为提前趋势,榆树芽膨大期提前趋势最为明显(线性倾向率为-8.56 d·10a~(-1),P0.01)。(3)典型木本植物春季物候期与气温总体表现为负相关,杏树花序或花蕾出现期对气温变化的响应较其他3种木本植物更为迟钝。(4)降水对春季物候期的影响不显著,春季物候期与日照及地面温度主要表现为负相关。研究结果对丰富黄土高原半干旱区物候与气候要素变化关系研究及物候期预报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