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灾害及防治   9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鲁南一些地方称"下地"为"下湖",位于村南的土地称为"南湖",位于村北的土地称为"北湖",位于村东的土地称为"东湖",位于村西的土地称为"西湖"。历史上,鲁南地区并没有什么湖泊,为何有此称谓?这引起了作者的兴趣,于是作了些调查,查阅了些文献,结合1668年郯城地震灾害特点,对这一地区震后移民情况进行了一番分析。认为这种称谓是外来移民承传下来的口语,说明这地区的移民多来自于"湖区"。以下分析供讨论:  相似文献   
2.
拟建中的某工程场址经工程地质勘探和基础开挖发现一规模较大的北西向断层.本文通过对该断层的地貌形态、断层面宏观结构、断层带内物质的显微构造分析以及第四纪地层的~(14)C测年,对该断层进行了活动性鉴定,并提出了工程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黄河下游为一条地上悬河,存在着严重的地震危险性,未来强震会引起大堤失稳开裂,造成特大水灾。本文研究了黄河下游菏泽和滨州地区断裂及地震活动特征,对比历史上地震发生对黄河大堤的影响,认为黄河东明——粱山段和滨州段将是黄河下游具潜在危险的地段,并提出了防御措施,这对减轻或避免黄河下游地区因地震活动而引起的水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山东省地处华北地震区,郯庐、聊考两大活动构造带纵贯山东中部和西部.燕山—渤海活动构造带和南黄海活动构造带展布于山东半岛两侧海域,具有发生中强以上地震的地质构造背景。有历史记载以来,山东内陆及近海曾发生5级以上地震70余次.其中7级以上地震7次,8.5级地震1次;在20世纪,山东内陆及近海平均每10年发生一次5  相似文献   
5.
德国是灾害多发国家之一,作为欧洲经济、人口大国,面临多种灾害的影响,由此,全社会对防灾减灾工作高度重视,通过普及灾害预防文化,在全社会形成了良好的灾害预防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6.
发展中的山东省防震减灾事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晁洪太 《防灾博览》2009,(3):94-102
山东省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西侧,中部有郯庐断裂带,西部有聊考断裂带.北部有渤海-威海断裂带。东部是南黄海地震区,存在着发生中强以上地震的地质构造背景.境内曾发生有史以来中国大陆东部最大的地震——1668年郯城8.5级地震。山东省有61个县(市、区)处于国家级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29个县(市、区)处于省级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  相似文献   
7.
8.
鲁中地区北西向断裂在晚更新世末期曾强烈活动,全新世初期也表现出了一定的活动性.本文在分析北西向断裂基本特征的基础上,着重讨论了北西向断裂晚第四纪活动标志和时代、断层分段活动、活动段的空间分布特点、断裂新活动的力学性质和活动方式等问题.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分析山东地区水系的分维几何学特征,对比各区域的新构造活动特点,发现隆起区和坳陷区的水系分维值不同,块体内部差异运动对水系分维有重要影响,断裂活动在水系分维值上有明显反映。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