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灾害及防治   4篇
  2016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2007年5~8月云南省雷电活动特点和致灾因子分析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对2007年5~8月雷电活动及其灾害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云南雷电活动频繁,但空间分布不均匀;雷电活动的时间分布基本呈一峰一谷变化,峰值出现在17~18时,谷值出现在10~11时;雷击灾害发生的可能性不但与闪电频数有关,还与闪电强度有关,闪电一般发生在回波强度≥40 dBz、组合反射率≥45 dBz、回波顶高≥12 km的具有典型强对流特征的区域;回波强度越强、顶高越高,发生雷电的可能性越大,出现的雷电灾害越严重;低槽切变、两高辐合型北方系统以及南海低压、热带辐合带型、西行台风型南方热带系统为雷电的发生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环流背景以及动力、热力或者水汽条件;雷电发生在SI<0℃和θse850-θse500>6℃的强烈对流不稳定区域内.  相似文献   
2.
云南雷暴的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利用1971~2005年云南132个气象站的逐日气象观测资料,对云南雷暴的时间、空间分布特点和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研究,运用保证率公式计算了云南不同地区的雷暴可能初终日时空分布。分析结果表明:云南雷暴天气35年来在波动中呈减少趋势,年平均雷暴日滇西北最少,滇西南最多。滇东北、滇西北雷暴初日开始较晚,雷暴终日结束较早。全省雷暴集中发生在4~9月。全省雷暴日变化基本相同,呈两峰一谷的变化趋势,最大峰值发生在午后14~22时。  相似文献   
3.
通过利用NCEP再分析气象资料和闪电定位系统监测资料对2007年云南主要致灾雷电过程进行对比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尽管雷电活动和导致的雷击灾害的地域差异较大,但频繁的雷电活动是导致雷击灾害的主要原因;云南雷电活动区域与高CAPE区域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雷电一般发生在CAPE≥200J/kg的区域内,另外上升下沉气流之间形成的稳定垂直环流、倾斜深厚上升气流以及中低层上升气流、高层下沉气流的大气垂直结构非常利于云南雷电形成和雷击灾害事件发生,雷电易发区域从低层到高层垂直速度小于-1.0hPa/s,并且对流有效位能越大、上升运动越强烈,越有利于雷电产生和雷击灾害发生。  相似文献   
4.
胡娟  闵颖  李华宏  许迎杰  李超  李湘 《灾害学》2016,(4):110-115
以怒江州为例,采用区域加密自动气象站降水资料优化云南省目前业务应用的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模型,并根据灾情点的地理信息对地质灾害风险区划进行了更新。研究表明,怒江州降水型地质灾害以连续性降水导致的灾害为主,受到短期强降水的激发,并且地质灾害区域性分布明显。用2015年地质灾害实例对优化后的预警模型的预报效果进行检验,发现优化后的预警模型能有效降低原预警模型中高风险预警等级的空报率,提高风险预警的空间分辨率,使得预警服务效果更具备针对性。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