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5篇
综合类   15篇
基础理论   2篇
  2015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1年   6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对过去十年中苏联矿物学领域取得的成就作了肯定,指出了苏联矿物学发展中某些不足之处和急待加强或改进之处。为了加速苏联国民经济各部门的科技发展,提出了下列几方面的矿物学任务:研究方法的任务,矿物种类和变种的研究任务,发展成因矿物学的任务、标型矿物学任务和有关矿物学概念和术语的几点意见。  相似文献   
2.
3.
应用密闭箱法首次测定了南极法尔兹半岛苔藓、地衣植被土壤CH4 排放通量 ,并估算了该半岛植被土壤在夏季 2个月内CH4 的排放总量 .结果表明 :在晴好天气条件下 ,苔藓土壤CH4 排放通量可能呈现双峰型变化特征 ;而在雨、雪等复杂多变的天气条件下 ,CH4 通量变化无规则 ,存在较大的时空变化 ,且与温度的响应关系不明显 ;苔藓土壤CH4 通量夏季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是温度 ,同时还受降水的影响 .苔藓土壤吸收CH4 总量为 0 6 6 5 3× 10 2 kg ;地衣土壤吸收CH4 总量为 0 76 0 3×10 2 kg .由此可见 ,该半岛苔藓、地衣植被土壤起着大气CH4 汇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在南极苔藓植被的微环境区内 ,CO2 的浓度在 4 73 5mg·m- 3以上 ,大大高于全球CO2 的平均浓度 (3 56mg·m- 3) ,可见苔藓等植被区可能是大气CO2 的源之一 .这与特殊的南极条件下植被的生理生态特性有关 .在苔藓分布区 ,CO2 浓度日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光照和温度 .菲尔德斯半岛变化无常的天气状况使得CO2 浓度昼夜变化规律出现局部波动 ,不同的天气状况也使CO2 浓度发生变化 .研究表明 :光照条件是CO2 浓度变化的主导影响因素 ,从CO2 浓度的季节变化中可以看出 ,CO2 浓度变化与大气温度呈负相关 ;与降水量和空气相对湿度呈正相关 .本文首次给出了极地环境下植被微区的CO2 浓度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为极地温室气体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  相似文献   
5.
高硫燃料煤对中国南方云雨酸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1987年华南小型煤矿产量和硫品位得出SO_2排放量,利用高斯烟柱扩散公式估算SO_2浓度,据此算出云雨中pH值在4.40~5.47之间,与实际监测值接近。这一结果表明小型煤矿的高硫煤是云雨酸化的重要污染来源。  相似文献   
6.
北极新奥尔松地区过去200年Hg污染记录及来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珊  刘晓东  刘楠  孙立广 《环境科学》2010,31(9):2220-2227
自工业革命以来,Hg污染已经成为了全球性的问题.研究选取了采自北极新奥尔松(Ny-Alesund)地区富含苔藓植物残体的沉积剖面S2,对沉积样品进行Hg含量分析,结合210Pb-137Cs年代测定以及Hg沉降通量的计算,恢复了最近200年新奥尔松地区Hg的变化趋势,并重点探讨了工业革命以来引起S2剖面Hg沉积通量显著增加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工业革命以来,Hg含量明显上升,表层样品中Hg含量最高约为180 ng.g-1,人类污染Hg占总Hg的比例由30%上升至表层的90%,人为源Hg的输入已成为北极新奥尔松地区总Hg的主要来源.最近200年,Hg沉积通量为8~20μg.(m2.a)-1,并呈现3个明显峰值,分别对应于1800年、1880年和1970年左右.对比研究区煤炭生产量、全球Hg产量和S2剖面沉积通量记录的变化,表明当地Hg的输入主要来源于远距离大气污染物的传输作用,本地煤矿的开采和关闭可能对当地Hg沉积通量变化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但影响较小.新奥尔松地区的Hg污染程度与瑞典、加拿大等环北极地区相当,高于格陵兰地区,但仍明显低于美国、俄罗斯等工业化较高的国家.  相似文献   
7.
<正> 二十世纪时期,矿物学的一项重大成就是:确定了矿物及其组合的成因、结构和形态与它们产生时和经受以后变化时所处的条件存在依赖关系。能反映这种关系的矿物特征和对一定地质作用的产物起标志作用的矿物本身,称为标型特征。对上述依赖关系以及据此对成岩成矿的矿物指示计的研究,便是成因矿物学的一门新的基础分支——矿物标型学的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8.
南极法尔兹半岛植被土壤CH4通量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密闭箱法首次测定了南极法尔兹半岛苔藓、地衣植被土壤CH4排放通量,并估算了该半岛植被土壤在夏季2个月内CH4的排放总量.结果表明在晴好天气条件下,苔藓土壤CH4排放通量可能呈现双峰型变化特征;而在雨、雪等复杂多变的天气条件下,CH4通量变化无规则,存在较大的时空变化,且与温度的响应关系不明显;苔藓土壤CH4通量夏季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是温度,同时还受降水的影响.苔藓土壤吸收CH4总量为0.6653×102kg;地衣土壤吸收CH4总量为0.7603×102kg.由此可见,该半岛苔藓、地衣植被土壤起着大气CH4汇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阿德雷企鹅是气候生态环境变化良好的生物指示计,其登陆历史和种群数量变化是了解南极冰川进退和生态环境演变的重要指标.此前对阿德雷企鹅的古生态研究主要集中在南极半岛和罗斯海地区.对东南极的研究则非常有限.基于此,对东南极西福尔丘陵阿德雷企鹅聚居地进行了考察采样,并在后期开展了深入的生态地质学研究.通过对粪土剖面的AMSHC...  相似文献   
10.
孙立广  邢光熹 《环境化学》1996,15(3):254-259
高硫燃料煤烟气中的CO2是大气CO2的一个重要来源。烟气中的SO2是导致南方酸雨的主要原因^「1,2」,酸雨增强了地表水地下水对石灰岩的溶蚀,间接地释放出CO2,研究表明,:S,C在自然界面上循环,可通过酸雨作用于碳酸盐岩石来,我国南方高硫燃料煤所形成的酸雨对石灰岩地区每年将间接释放出(6.48-6.73)×10^10molCO2,从全球范围来看,受酸雨影响的石灰岩溶蚀量是温室气体CO2的一个不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