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5篇
综合类   8篇
污染及防治   3篇
社会与环境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探究不同类型微污染水源预处理工程对水中溶解性有机物的去除特征,采用光谱表征结合多元统计方法,对盐龙湖预处理工程和通榆河预处理工程夏季各处理单元进出水水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夏季蟒蛇河及通榆河原水DO含量低于Ⅲ类水标准,蟒蛇河原水中a(254)较高,而通榆河原水中CODMn、BOD5较高。盐龙湖预处理工程与通榆河预处理工程对CODMn、BOD5、a(254)的去除率分别为4.19%、37.50%、1.55%和10.31%、23.49%、24.88%;从分子结构来看,盐龙湖预处理工程的预处理单元与通榆河预处理工程的高密度沉淀单元对DOM的改变最为明显,使DOM的浓度下降、分子量变小、苯环C的聚合程度增加。差异性分析表明:SR与E465/E665、A2/A1、A3/A1呈显著正相关,a(355)与E250/E365呈显著负相关。该研究结果可为微污染水源预处理工程的优化运行及保障城市饮用水安全提供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2.
三峡库区非点源污染氮磷负荷时空变化及其来源解析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5  
三峡库区是我国重要水源保护区,也是长江流域经济迅速发展区域之一.非点源污染是库区水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因此研究库区非点源污染状况对于区域的生态安全以及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研究采用改进输出系数模型,估算库区1990~2015年的非点源氮磷污染负荷总量,分析非点源氮磷污染的时空变化特征,并通过计算各污染源的贡献率确定主要污染来源.结果表明,氮磷污染负荷量在空间上均呈现库区腹地高,库尾次之,库首最低的分布特征;氮磷污染负荷总量在时间上均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在2000年达到最高值,2015年降到最低值;各污染源对氮磷污染负荷量的贡献率按从大到小依此为:土地利用、农村生活以及畜禽养殖;其中,旱地这种土地利用类型是非点源氮磷污染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3.
降雨过程中红壤团聚体粒径变化对溅蚀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揭示团聚体粒径动态变化对溅蚀的影响,通过室内人工模拟降雨试验,以第四纪粘土、泥质页岩发育红壤为研究对象,研究了酒精预湿润后的2~5 mm团聚体在降雨过程中粒径动态变化及溅蚀率的变化。试验结果表明:在60 mm/h雨强下,团聚体受雨滴机械打击破碎主要发生在降雨的最初阶段,团聚体>0.25 mm百分含量(P>0.25)及平均重量直径(M)均随降雨时间(T)增加呈幂函数减小,溅蚀率(Dr)随降雨时间(T)增加呈幂函数增加,而溅蚀率(Dr)随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减小呈幂函数增大。为揭示不同土样在降雨溅蚀过程中溅蚀率的变化规律,利用团聚体稳定性特征参数-机械破碎指数(R)及降雨时间(T),建立了不同团聚体稳定性土样溅蚀率随降雨时间变化的经验方程,且方程可决系数较高(R2=0.82),揭示出团聚体稳定性越好,其破碎过程越缓慢,溅蚀率越小。研究结果为红壤区土壤侵蚀的防治及侵蚀机理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基于GIS的汉江中下游农业面源氮磷负荷研究   总被引:40,自引:6,他引:4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汉江中下游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决策的需求,在大量实地观测资料区域地理与农业环境数据基础上,开发并建立了汉江中下游农业面源动态监测信息系统。以此为技术支持,运用数学模型及其与GIS相结合的技术,研究了汉江中下游农业面源污染的负荷及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5.
从土壤中筛选1株能够降解间二氯苯能力的菌株,鉴定为土壤短芽孢杆菌(Brevibacillus agri),该优势菌最佳生长条件为:降解时间48 h,菌液接种量10%,pH=7,温度25℃。以间二氯苯为模拟有机废气,采用生物滴滤器接种土壤短芽孢杆菌的方法对其进行生物处理。结果表明,在空床停留时间为90 s、进气浓度为1 000 mg·m~(-3)、进气负荷为60 g·(m~3·h)~(-1)条件下,间二氯苯的去除率可以维持在85%以上。生物滴滤器稳定运行后,菌体表面官能团发生改变,通过傅里叶红外光谱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发现,菌株通过逐步加氧羧化后开环降解间二氯苯;对菌株再进行16S rRNA基因序列的同源性分析发现,生物膜中Brevibacillus agri占比达69.39%,并可以良好生长。研究可为间二氯苯的工业化处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几种典型红壤模拟降雨条件下的泥沙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泥沙是土壤侵蚀过程的产物,直接反映了土壤的侵蚀特征。本文利用人工模拟降雨,研究了南方几种典型母质发育红壤侵蚀泥沙的颗粒分布特征、不同粒级中胶结物质的种类和含量。研究结果表明,径流优先选择携带0.002~0.02 mm颗粒,该级别颗粒占泥沙总量的26.68%~60.33%。粘粒含量高的第四纪粘土红壤,泥沙中粗颗粒含量较高,且多为较稳定的团聚体;沙粒和粉粒含量较高的页岩红壤和花岗岩红壤侵蚀泥沙中单粒含量较高,且泥沙分散后粉粒和粘粒的含量高于原土壤。花岗岩红壤侵蚀泥沙中Fe_d,Al_d,Al_o和Si_o含量随泥沙粒径的增大而降低,而泥质页岩红壤和第四纪粘土红壤中,Fe_d,Al_d,Al_o含量随粒径增大而增加,因此其粗粒径泥沙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侵蚀泥沙对有机质有富集作用,泥质页岩红壤和第四纪粘土红壤的粗颗粒对有机质的富集作用强于细颗粒。  相似文献   
7.
采用海藻酸钠—壳聚糖—活性炭(SA-CA-PAC)生物微胶囊包埋优势降解菌用于生物流化床处理邻二氯苯废水。比较了微囊化菌和悬浮菌对废水的降解效果,同时考察了初始浓度、接种量、pH值、温度和曝气量对降解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微囊化菌比悬浮菌拥有更适宜的生长环境,具有更好的pH稳定性和热稳定性。微囊化菌的降解效果优于悬浮菌,处理150 mg/L的邻二氯苯废水的最佳接种量为10%,最适pH为7.5,最适温度为30℃。  相似文献   
8.
固定化对氯苯酚降解菌在生物流化床中的降解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获得固定化对氯苯酚降解菌在生物流化床中的降解特性,用海藻酸钠-壳聚糖-活性炭微胶囊对实验室保存的对氯苯酚降解菌株进行固定化,在生物流化床中用固定化菌株在不同单因素实验条件下降解对氯苯酚废水,用气相色谱仪测定废水中对氯苯酚的降解率.结果表明,固定化对氯苯酚降解菌株处理污水的适宜条件为:HRT为72 h,微胶囊接种体积...  相似文献   
9.
分析了石油石化行业职业心理健康管理现状及影响因素,提出要积极寻求有效的解决途径,引入非暴力沟通、HSE观察、EAP技术等技术手段,树立职业心理健康问题"零容忍"理念,党政同责、综合发力,把职业心理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实现职业心理健康"零事件"。  相似文献   
10.
水平潜流人工湿地处理邻二氯苯废水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丁成  杨唐仪  于谦  李朝霞  杨春生 《环境科学》2011,32(9):2582-2587
采用水平潜流人工湿地(SFCW)处理邻二氯苯(o-DCB)废水,构建了基质分别为壤土、 细沙和粗砂的3套芦苇湿地中试系统W-L、 W-F、 W-C和无植物的壤土湿地对照组W-Z.结果表明,最佳水力停留时间为5 d,最适表面负荷率为150 mg·(m2·d)-1,湿地组W-L、 W-F、 W-C和W-Z对o-DCB的去除率分别为81.2%、 71.1%、 72.4%和65.2%;8月中旬湿地运行效果最好,进入10月后性能有所下降,各个湿地系统对o-DCB废水处理效果顺序为W-L>W-C>W-Z>W-F,壤土和粗砂基质具有各自的优势;o-DCB浓度和溶解氧(DO)在湿地W-L和W-Z空间分布状况表明DO有利于o-DCB降解;o-DCB残留量在各层土壤中沿水流方向递减,随深度加深而增加;在芦苇组织中呈阶梯状分布,根、 茎、 叶中平均残留值分别为30.28、 14.85和 6.18 μg·g-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