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总结中国东南沿海高钾钙碱性—双峰式火山岩带中已勘查大中型矿床成矿环境的共性:矿床所处区域构造的部位、成岩与成矿时代、矿床与岩浆成因类型、火山构造及其基底构造控矿性、矿床与爆发角砾岩、矿床与矿化类型叠加与共生、矿化与蚀变的分带往、矿床定位深度与剥蚀深度。作者认为这八点可作为找寻与评价大(中)型矿床的地质准则。通过火山地质与矿床地质统一的研究提出本区晚中生代以火山为中心地热体系的成矿模式。并就三个方面作类比:①与现代火山地热体系成矿作用类比;②以紫金山高硫型浅成低温热液矿床与世界同类型矿床作比较;③与环太平洋其他火山岩带同类型矿床模式作类比.通过建立本区的模式与类比获得进一步找矿中值得重视的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2.
作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一个超高压变质带,大别山超高压变质杂岩是扬子板块 与中朝板块在三叠纪碰撞造山的产物,表现为扬子板块呈北北东向斜向俯冲到中朝板块之下。 超高压变质杂岩的折返机制是个复杂的动力学过程,折返速率也随时间推移而变慢。早期阶段 (三叠纪-早侏罗纪)同碰撞期浮力驱动下高压-超高压变质杂岩在俯冲带内沿道冲-韧性剪 切断裂快速挤侵(extrusio)到地壳层位,折返速率高达4mm/年;中期伴随着巨厚造山带山根的 拆沉,上部发生拉张塌陷,使超高压变质杂岩进一步减压,但折返速率缓慢,~(40)Ar/~(39)Ar年代学显 示117Ma前它们仍处在地壳的较深部;晚期伴随着晚侏罗-早白垩纪花岗质岩浆的上升侵位, 超高压变质杂岩进一步抬升,同时低角度正断层发育,此阶段的折返机制类似于变质核杂岩模 型。整个折返过程中剥蚀一直在起作用。  相似文献   
3.
中国东南沿海中生代火山作用基本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东南沿海自晚侏罗世到白垩纪火山活动分为二期、四个旋回,在空间上有迁移性,在时间上与侵入活动呈交替式演变。建立火山碎屑流等五种岩相模式,岩浆爆发占主导地位,同时存在蒸气岩浆爆发。确定破火山口、火山穹隆和锥火山为火山构造基本类型。由火山作用与区域构造作用、沉积作用控制形成火山沉积洼地、火山构造洼地和火山构造隆起。提出不同类型火山构造组合形式和相互演化关系。火山岩系列属高钾钙碱系列,晚期则具双模式性质。它们的地球化学型式兼具大陆边缘和大陆板内双重特性。  相似文献   
4.
壳幔二元混合模计算结果的意义是多解的。对该模型所获得的“壳幔比”,并不象一些研究者所认为并强调的那样具有定量意义。所以,将f_M视为岩浆形成时地幔物质直接参与的质量比是不正确的;实质上,它只能被用来定性地反映岩浆源区岩石的成熟程度。  相似文献   
5.
根据叠置在华夏和扬子陆块的中生代岩浆岩的时代、岩石系列和岩石组合以及Sr、Nd同位素特征,分析中生代岩浆作用特提斯陆内俯冲和碰撞—古太平洋俯冲走滑的动力学背景。在230-150Ma间,特提斯构造域的影响是华北与扬子陆块的水平碰撞缩短,华夏西南部是离散陆块的陆内俯冲,其结果在华夏陆块形成大规模高Isr低εNd(t)的S型花岗岩。145-90Ma间,在特提斯构造域深部构造效应的基础上叠加了古太平洋的俯冲走滑,结果在中下扬子区形成高钾富碱钙碱性系列和橄榄安粗岩系列火山一侵入杂岩,在华夏陆块形成高钾钙碱性系列和双峰式火山—侵入杂岩。两陆块内A型花岗岩类的形成(<92Ma),标志中生代陆内造山岩浆作用的结束。  相似文献   
6.
浙闽地区中生代火山岩以酸性成分占绝对优势(流纹岩和英安岩占90%以上)。众多火山机构内侵出相的碎斑熔岩、先前喷出的火山岩和末期定位的中央侵人体“三相一体”的现象普遍发育,对一特定的火山机构,可以用中央侵入体的成分近似地代表母岩浆的成分。区内下火山岩系的母岩浆相当于石英闪长质,而上火山岩系的母岩浆则相当于流纹英安质(相对较酸性)。不同性质的母岩浆具有不同的分异演化方式,其中低硅质岩浆内的分异主要是通过以长石为主的矿物分离结品来实施的,而高硅质岩浆的分异则以对流分异和元素在液态下的扩散分异为主。  相似文献   
7.
从具强烈成分分带的娘娘山碱性火山杂岩中分选出7个全岩。2个基质和8个单矿物,测定了REE含量,验证了矿物学和化学成分研究的结论,即岩浆房内主岩浆体顶部存在一个演化程度较高的粗面——响岩质岩浆层。LREE和HREE与其它不相容元素(如Rb、Zr等)在此岩浆层中强烈富集,而Eu则与Sr、Ba、Sc以及相容元素一样强烈亏损,MREE也显示中等程度的亏损。表明分离结晶是该成分梯度产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南大别山超高压变质杂岩与花岗片麻岩具有不同的变质矿物组合和结构特征,显示它们之间变质作用条件和过程可能存在着差异.超高压榴辉岩峰期变质的温度为754~866℃,压力大于2.7Gpa,退变到榴闪岩和角闪岩的温、压条件分别为0.55~0.69 Gpa和470~570℃.花岗片麻岩中所见到的最高变质作用为角闪岩相,变质的温、压条件分别为450~515℃和0.60~0.75Gpa.花岗片麻岩的变质条件与超高压榴辉岩的退变质条件类似,说明它们之间至少在抬升到约20~25km深的地壳层位后具有共同的抬升和冷却历史.花岗(片麻)岩在超高压环境下处于一种亚稳定状态,尚未来得及发生超高压变质作用就已折返到地壳层位.  相似文献   
9.
浙东燕山晚期侵入岩分为I型和A型,本文研究了两个不同成因类型花岗岩的岩石化学、地球化学特征。A型花岗岩与I型花岗岩相比较,富硅、富碱、贫镁、贫钙、低铝,(Na+K)/Al(分子数)比值高,富Nb、Zr、Ga、F,而贫Sr、Ba、Cr、Ni、Co、V,Rb/Sr、Ga/Al比值高,LREE/HREE比值低,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曲线为“V”型,δEu强烈亏损;是下地壳残留的麻粒岩相较低程度部分熔融或是早期部分熔融形成Ⅰ型岩浆之后残余的亏损物质部分熔融的产物。Ⅰ型花岗岩是由下地壳岩石部分熔融形成母岩浆,在岩浆上升过程中与中上陆壳物质发生混染和分离结晶而形成。  相似文献   
10.
本文提出中国东南沿海与西南日本内带中生代火山活动时代与旋回对比意见,阐述两带火山喷发与侵入活动时序和交替式演变。两带火山活动时差呈现超前、滞后式迁移性。两带内部火山活动又显示垂直与平行火山岩带的双向迁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