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环保管理   1篇
综合类   6篇
基础理论   4篇
污染及防治   1篇
评价与监测   2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交换邛海湿地的两个典型地点的天然基质,并对交换培养后基质上的生物膜的藻类群落结构、生物量、叶绿素、胞外酶活性、EPS多糖含量等指标进行分析,观察环境变化后生物膜结构功能随时间的改变情况。研究结果表明:生物膜在交换培养后,藻类结构、叶绿素浓度、胞外酶活性、多糖含量等指标均发生改变。随着交换时间增长,生物膜均发生了一定变化,其变化符合生物膜群落生长特性和生物膜对环境的适应性规律,综合反映出邛海湿地生物膜对环境改变有明显的响应。  相似文献   
2.
未来人类生存形势越来越严峻,我们必须寻求对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以求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并以此指导环保产业的发展。本文从这方面介绍了生态环境设计的概念及其对环保产业发展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高等水生植物对藻类生长的克制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综述了高等水生植物对藻类生长的克制效应的机理研究概况,及国内外最新的抑藻物质提取、分离、鉴定方法,并对其在水体畜养养化治理方面的应用前景作了进一步概述。  相似文献   
4.
采用比较研究法,分析了甘肃兴隆山麝场圈养马麝(Moschus sifanicus)的非交配季节(8—10月)行为特征的性别间差异,并探讨了行为模式的变化格局.结果表明,由于雌麝在非交配季节正处于哺乳期,育幼投资相对增加,警戒性增强,其静卧、摄食和反刍等行为的终止阈值下降;和雄麝相比,雌麝的站立凝视、静卧、摄食和反刍等行为的发生频次相对较多.育幼直接导致雌麝相互间的冲突行为频次增多,母幼间的行为联系使其亲和行为的表达频次多于雄麝.圈养马麝在非交配季节的月行为节律变化还存在性别差异,在8—9月间,雌麝表达的静卧和反刍行为的频次渐少,而由于雄麝8月后正处于泌香后期(成体)或泌香期(亚成体),因此其运动频次较少,卧息较多,摄食持续时间减少.随繁殖季节的临近,雄麝从8月到10月间的运动、尾阴探究、冲突行为、环境探究等动态行为的表达逐渐增加.图1表2参22  相似文献   
5.
通过在雨季和旱季各2次典型降雨期间对邛海滨湖公路路面径流连续采样监测,结果表明,该路面径流的主要污染因子为SS、COD、TP、TN和Pb,旱季的径流污染程度较雨季重,主干路的路面径流污染最严重。因子分析表明,路面径流的主要污染因子为重金属和营养盐,其方差贡献率分别为64. 546%和13. 596%。潜在生态风险评估表明,路面径流中重金属平均潜在生态风险处于轻微级别,6种重金属中除Pb在主干路达到中等风险外,其余均为轻微风险。  相似文献   
6.
介质层振动信号时域分析及其在填埋场漏洞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钻探灌浆修补技术是填埋场防渗层漏洞修补的重要发展方向,难点是如何准确地控制和判断钻头到达填埋场防渗层(即卵石保护层)而不会破坏其下面的HDPE膜. 利用采集仪对钻头在防渗层不同介质层中的振动加速度信号进行采集,分别采用波形幅度分析法、循环绝对值求和法及分段均方根法对数据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①波形幅度分析法能够明显区分垃圾层和卵石层;②循环绝对值求和法与分段均方根法也可区分垃圾层和卵石层,但存在约1 s的时间误差或0.5 cm的距离误差,该误差在允许的范围内. 3种不同时域分析方法的对比显示,波形幅度分析法简单直观,其他2种分析方法能够直观地反映信号的包络趋势,据此敏感地反映信号的突变情况和加速度幅度大小在单位时间内的概率分布,进而可以灵活地控制钻机.   相似文献   
7.
生态环境监测在生态环境工作中具有基础性地位,以生态环境监测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中共十九大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阐述入手,指出应全面理解和领会党中央对生态环境的决策部署,提出深入理解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环境监测的关系、以中央生态环境监测决策部署为指引开展生态环境监测、以全面从严治党确保生态环境监测数据"真、准、全"的生态环境监测工作思路。  相似文献   
8.
正己烷萃取-气相色谱法快速测定水中三氯乙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正己烷萃取法对水中三氯乙烯进行富集,用毛细管柱气相色谱法进行测定;通过正交试验,对气相色谱测定的主要影响因素和条件进行优化选择,并进行定量评价,总结其影响规律,最终确定最佳测定条件。同时对该方法检出限、准确度和精密度进行检验,完成方法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简单、快速、准确可靠,灵敏度高,在水环境质量监测中具有实用性。  相似文献   
9.
于2006~2007年9~10月间采用样线样带法研究了甘肃兴隆山自然保护区马麝的秋季生境利用特征,共布设286个空白对照样地和55个利用样地,测量并比较两类样地内的海拔等17个生境变量.结果表明,马麝秋季利用样地的乔木密度(0.90±0.14)和灌木均高(1.92 m±0.53 m)显著低于非利用样地(乔木密度1.35±0.07;灌木均高3.01 m±0.53 m),而且距水源距离(<1 000 m,76.37%)和人为干扰活动距离(<1 000 m,76.36%)较近的中下坡位生境(82.82%)(P<0.05).对喜好生境变量的主成分分析表明,地理因子(由海拔、水源距离、植被类型和坡向构成)是制约兴隆山马麝秋季栖息地选择的首要因子,此外,郁闭度因子(由郁闭度和坡度构成)、食物因子(由食物多度和乔木胸径构成)和隐蔽因子(由隐蔽度和避风性构成)也是影响兴隆山马麝秋季生境选择的重要因素.由于秋季对食物和水源的强烈选择,兴隆山马麝对生境隐蔽性和距人为干扰距离的选择强度较低,即承受较大强度的人为干扰.表5参31  相似文献   
10.
广西罗城马尾松、杉木、桉树人工林碳储量及其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桉树(Eucalyptus grandis x E.urophylla)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含量、碳储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发育阶段马尾松、杉木、桉树人工林林下植被含碳率变化幅度为37.96%~49.03%,枯落物含碳率为41.8%~49.6%之间,马尾松幼龄林林下植被含碳率最高,2年生桉树林枯落物含碳率最小。0~60 cm土层含碳率变化幅度为0.45%~2.17%,0~20 cm土层含碳率表现为杉木〉马尾松〉桉树。马尾松、杉木、桉树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分别为135.61、144.30、87.54 t.hm-2,马尾松和桉树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均表现为随林龄的增加而增加,马尾松幼龄和近熟林碳储量分别高于杉木,杉木中龄林碳储量高于马尾松中龄林。马尾松、杉木、桉树人工林乔木碳储量分别占其总碳储量的43.03%、34.44%、22.92%。马尾松、杉木、桉树人工林下植被碳储量表现为桉树(2.54 t.hm-2)〉杉木(1.91 t.hm-2)〉马尾松(0.89 t.hm-2)。马尾松、杉木、桉树人工林枯落物碳储量分别占其总碳储量的1.64%、4.56%、1.95%。马尾松、杉木、桉树人工林土壤碳储量分别为74.13、86.48、62.95 t.hm-2,杉木人工林土壤碳储量最高,桉树最小,0~20 cm土层碳储量成为土壤的主体,马尾松0~20 cm土层碳储量占其土壤总碳储量的47.03%,杉木占51.67%,桉树为42.58%。乔木和土壤碳储量成为整个森林生态系统的主要的碳储存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