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5篇
安全科学   2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1篇
综合类   15篇
基础理论   2篇
污染及防治   10篇
评价与监测   2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灾害及防治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探讨竹柳在重金属复合污染(镉、锌)土壤中生长的生理变化及重金属在植株内的转移情况,以竹柳(Salix sp.)三号及竹柳五号为试验材料,以重金属复合污染的水稻土为供试土壤,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重金属对竹柳生理指标、重金属吸收与积累量、富集系数(BCF)和转运系数(TF)的影响.结果表明:竹柳各器官重金属含量和转移情况不同,其中,叶片中Cd、Zn含量最高,分别达61.4和1940 mg·kg~(-1);竹柳三号对Zn的转运能力大于竹柳五号,而竹柳五号的净光合速率更高;生长100 d后,重金属在竹柳叶片中的积累量和转移系数均高于其他部位,竹柳吸收的重金属主要分布在叶片中,可通过集中处理叶片达到去除土壤中重金属污染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植被作为反映陆地生态系统和气候的重要指标,对研究全球或区域生态环境变化具有重要作用.以地处黄土高原生态脆弱区的榆林市为研究区,基于地理探测器模型,选取坡向、坡度、气温、降水和土壤类型5类自然因子,土地利用类型、人口密度和GDP 3类人文因子,分析榆林地区植被空间分异特征及其驱动力,并揭示了促进植被生长影响因子的最适宜特...  相似文献   
3.
加速遗传算法及其在暴雨强度公式参数优化中的应用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提出了一般非线性自然灾害模型参数优化的一种通用的数值方法———加速遗传算法,分析了该算法控制参数的优化特性,总结出了这些参数的简便设置技术,并给出了它在暴雨强度公式参数优化中的应用实例。该方法可广泛应用于各种自然灾害模型的优化问题。  相似文献   
4.
在"水解溶出 UASB反应器"处理城镇有机垃圾的两相厌氧系统中,向UASB反应器进水中添加K、Mg、Fe、Co、Ni 5种金属离子的组合促进剂,通过对UASB反应器容积负荷、产气量、产甲烷量在添加组合促进剂前后的比较,研究了组合促进剂(K、Mg、Fe、Co、Ni)对有机垃圾浸出液厌氧消化过程的促进作用.试验结果表明,添加组合促进剂后,反应器的平均容积负荷从12.89 kg COD/m3·d提高到17.79 kg COD/m3·d;平均污泥负荷从0.82 kg COD/kg VSS·d提高到1.07 kg COD/kg VSS·d.此外,平均每千克COD产气量为392.5 L,比添加组合促进剂之前增大了6.4%;而平均每千克COD产甲烷量为297.5 L,比添加组合促进剂之前增大了10.5%.对于氨氮、挥发性脂肪酸(VFA)、pH及碱度来说,在添加组合促进剂之后则无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5.
采取固定床连续式水处理方式,实验研究了在固体催化剂作用下微量臭氧催化氧化深度处理地下煤气化废水的效果.结果表明,当处理COD为300 mg,/L左右的该类型废水时,加入微量臭氧,水处理装置COD去除率提高了45%,平均1 mg的臭氧处理了2.4 mg有机物;当废水COD为200 mg/L左右,进水速度为1 L/h时,最佳臭氧投加量为每升废水20 mg左右的臭氧,此时气水比为15:1左右;同时实验发现,不同COD的废水色度均可以被有效去除.通过与其他类似的实验研究比较发现,微量臭氧催化氧化技术具有成本优势.  相似文献   
6.
间歇曝气系统中硝酸盐氮负荷对脱氮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主要考察间歇反应器缺氧阶段硝酸盐氮负荷NNO-x-N(KgNO-x-N/KgMLSSd)对脱氮效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一定水温和BOD5/NOx-N下,NNOx-N负荷对脱氮效率有显著影响。在反应器中采用高浓度污泥是降低NNOx-N的有效途径,有利于反应器脱氮速率VDN(mg/l·min)的提高。此外,通过正交试验得出了在BOD5/NO-x一定时,NNO-x-N、T℃与脱氮效率ηNO-x-N之间的数量关系式  相似文献   
7.
Journal of Material Cycles and Waste Management -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priming effects of organic fraction of municipal solid waste (OFMSW)-based biochar on...  相似文献   
8.
不同粒径垃圾焚烧飞灰金属形态分布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华南地区某垃圾焚烧厂的除尘器飞灰的化学组成和粒径分布,并采用分级提取法对不同粒径飞灰中的重金属化学形态进行了研究。同时比较了华南、华东、西南地区以及台湾地区垃圾焚烧飞灰的筛下累积分布和不同粒径飞灰中各重金属组成。结果表明,飞灰的组要成分为:CaO、SiO2和SO3等;各地区75%的飞灰粒径都主要集中在38.5~75μm。华南地区各粒径飞灰中挥发性金属(Zn和Pb)含量明显高于其他金属。除Ni和Cr外,Cu、Zn、Pb和Cd含量随粒径减小呈先减少后增大的趋势。华南地区Cu、Zn、Ni、Cr、Pb和Cd的含量均高于其他地区(台湾地区除外)。Cu、Zn和Cd的弱酸提取态和可还原态含量较高。高于40%的水溶态Pb表明其对环境有较大潜在危害;40%Ni和Cr主要以残渣态存在,对环境的潜在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9.
Emissions from mobile sources and stationary sources contribute to atmospheric pollution in China, and its components, which include ultrafine particles (UFPs),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VOCs), and other reactive gases, such as NH3 and NOx, are the most harmful to human health. China has released various regulations and standards to address pollution from mobile and stationary sources. Thus, it is urgent to develop online monitoring technology for atmospheric pollution source emissions. This study provides an overview of the main progress in mobile and stationary source monitoring technology in China and describes the comprehensive application of some typical instruments in vital areas in recent years. These instruments have been applied to monitor emissions from motor vehicles, ships, airports, the chemical industry, and electric power generation. Not only has the level of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monitoring technology and equipment been improving, but relevant regulations and standards have also been constantly updated. Meanwhile, the developed instruments can provide scientific assistance for the successful implementation of regulations. According to the potential problem areas in atmospheric pollution in China, some research hotspots and future trends of atmospheric online monitoring technology are summarized. Furthermore, more advanced atmospheric online monitoring technology will contribute to 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atmospheric pollution and improve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capacity.  相似文献   
10.
对长距离输油管道产生污染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污染的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