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综合类   2篇
基础理论   1篇
污染及防治   4篇
  202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1.
初沉污泥球磨破解后水解酸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球磨机对污水处理厂初沉池的污泥进行球磨破解以控制初沉污泥粒径,然后在不同条件下(污泥粒径、系统pH、污泥投配率)考察初沉污泥的水解酸化效果(以溶解性COD(SCOD)变化显示),以确定初沉污泥水解酸化的最佳条件。结果表明,初沉污泥的最佳水解酸化条件为:污泥粒径25μm、系统pH 11、污泥投配率10%、水解酸化时间5d,此时反应后系统SCOD为8 256mg/L,污泥水解转化效率为32.0%。通过球磨破解、水解酸化的方式回收初沉污泥中的碳源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较好的开发利用前景。采用球磨机作为污水处理厂初沉污泥预处理的装置,与其他方法如超声波法、热处理法等相比较,具有适应力强、操作可靠、运行简单等优点。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水溶液中CaCO3 稳定判定数学模型 .在对传统数学模型的讨论的基础上 ,从溶液的化学平衡出发 ,利用酸碱滴定的方法 ,确定碱度分布状况 .根据精确的分析数据 ,利用酸碱关系建立了新的CaCO3 稳定判定数学模型 .新模型具有简单、准确、稳定和适用范围广等特点  相似文献   
3.
基于实际运行工况和数据监测基础,对天津市给水厂典型工艺的碳排放特征进行研究.给水厂总碳排放强度(以CO2-eq计)为0.254 kg·m-3,其中电耗和药耗碳排放占比分别为81.76%和9.15%.给水厂的关键电耗碳排放环节为送水泵房、超滤膜工艺和进水泵房,分别占总电耗碳排放的50.99%~73.51%、 17.64%~20.70%和17.97%~22.40%.次氯酸钠对药耗碳排放的贡献率为89.12%~90.30%,其余依次为三氯化铁、聚合氯化铝和硫酸铵.传统净水工艺单元的电耗碳排放强度依次为:进水泵房>快滤池>沉淀池,在深度处理工艺线中依次为:进水泵房>超滤膜>机械混凝>澄清池.快滤池工艺线和超滤膜工艺线的碳排放强度分别为0.070 9 kg·m-3和0.109 0 kg·m-3.超滤膜工艺能节约23%的药剂用量,而电耗碳排放是传统处理工艺的2倍.对关键环节的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浊度、 pH、氨氮和温度等原水水质参数与次氯酸钠碳排放强度显著相关;出厂水压力、...  相似文献   
4.
华北地区典型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填埋处置可行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中国华北地区4座典型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以下简称城市污泥)连续6年的泥质数据分析,探讨了城市污泥填埋处置的技术和经济可行性。结果表明,城市污泥不能直接进行填埋处置,若作为垃圾填埋场覆盖土或与城市垃圾混合填埋处置时,需要对其作进一步的无害化处理;随着华北地区城市污水处理厂进水要求的进一步提高,废水处理工艺的不断改进,在城市污泥各项污染物指标满足《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混合填埋泥质》(CJ249—2007)后,可将其作为垃圾填埋场覆盖土或与城市垃圾混合填埋处置;在填埋场地条件许可、城市污泥产量大的华北地区,处置费用合理的填埋方式是较为适宜的城市污泥处置方式。  相似文献   
5.
高浓度褐藻酸钠生产废水处理工程设计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以EGSB反应器为主体的生物法与混凝工艺相结合处理高浓度褐藻酸钠生产废水,处理水质可达到国家污水综合排放二级标准。工程实践表明该工艺具有投资与占地面积少,运行效果稳定,可回收能源等优点。  相似文献   
6.
根据天津市文明生态村生活垃圾的特点和组成成分,以垃圾的分类收集和分类处理为前提,采用费用-效益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对填埋、堆肥和焚烧处理方案分别进行费用-效益分析和经济、技术、环境、政策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堆肥和焚烧的费用-效益分析得分为0.96和0.786,填埋不产生效益;堆肥、焚烧和填埋的层次分析法得分为7.74、4.28和5.45,堆肥方案的得分最高,其次为填埋,天津市文明生态村生活垃圾宜采用堆肥+填埋处理方案。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新型工艺——侧流式旁路微氧污泥减量工艺在不同微氧污泥停留时间下的污泥减量效果,监测了COD去除率、污泥产率和污泥性能的变化,并探索了微氧污泥回流后曝气池内兼性菌溶胞过程。结果表明,新工艺COD去除率高于传统工艺,但随停留时间延长而降低,微氧污泥停留3 d时高达93.59%,11 d时降至89.25%;新工艺表观污泥产率(MLSS/COD)低于传统工艺,其降幅随停留时间延长而增大,停留时间由3 d延长到11 d,降幅由50.14%升到58.59%;回流后第4小时,曝气池内COD骤然上升,MLSS和MLVSS都大幅度增加,推断此时为曝气池内兼性菌大量溶胞时间点;新工艺SVI值低于传统工艺,MLVSS/MLSS值高于传统工艺,改善了污泥沉降性能,提高了污泥活性。综合考虑COD去除率和污泥产率等方面后,确定新工艺微氧池的最佳污泥停留时间为3 d。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