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3篇
环保管理   11篇
综合类   14篇
社会与环境   9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浅谈GIS在城市环境总体规划中的应用与探索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环保大数据结合地理信息系统是实现城市环境总体规划空间化、促使环境管理转型的重要举措。城市环境总体规划是我国环境规划制度中的一项尝试,实现环境管理由末端治理转向前端控制的基础性、空间性、综合性、战略性规划。本文在分析GIS在环境规划领域的技术优势基础上,提出城市环境总体规划中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环境(生态)功能区划、要素空间管控、环境风险防控、产业布局调控五大技术需求。总结GIS在城市环境总体规划中的五大技术应用:空间基础数据处理与评价模型应用、标准化制图与空间信息表达、信息系统管理平台建设、专业软件数据转换、衔接"多规合一"平台等。最后,提出GIS支持下的环境功能区划和生态保护红线评估等功能模块开发、城环总规信息系统上的环境影响评价模块开发以及环境详细规划控制图则编制方法等探索方向。  相似文献   
2.
空间规划体系下,环境规划在空间落地性以及精细化程度上存在短板。建议环境规划进一步完善生态保护红线制度,探索环境质量底线、环保负面清单的划定技术思路与技术路线,推动环境保护系统化参与空间规划。  相似文献   
3.
阐述了网格和网格化的发展,总结典型城市环境网格化管理实践经验,提出环境网格化管理思路。根据环境总体规划中环境空间管控要求,将环境"一张图"与环境网格化管理相结合,提出建立"行政网格+标准公里网格"的环境网格化管理平台。以长吉产业创新发展示范区为例,通过建立层次分析法模型,实现水、大气、生态等环境要素"一张图"管控,识别网格保护优先等级,为下一步环境网格化平台建设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4.
以吴越文化区内国家首批公布的241个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运用空间分析法,利用ArcGIS 10.2等软件探究吴越文化区内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异规律及其在不同空间尺度上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 吴越地区传统村落分布南多北少、西多东少,呈集聚分布,传统村落的高密度集聚区与热点区分布相似:(1)西部的皖南山区和西南部的浙南山地地区为高密度集聚区,其中黄山市歙县、黟县,丽水市松阳县及上饶市婺源县均为二阶热点区;(2)在文化亚区尺度上,新安文化亚区密度最大,越文化亚区分布数量最多;在聚落景观区尺度上,传统村落集中于皖南古徽州聚落景观区、浙中丘陵盆地聚落景观区和浙南中山聚落景观区;(3)地形、中心城市影响以及历史文化因素为影响传统村落分布的3个因素。 关键词: 传统村落;空间分布;乡村振兴战略;影响因素;吴越文化区  相似文献   
5.
在宜昌市水环境质量红线划分中,对饮用水源保护区划分、水环境功能区划分和流域控制单元划分给予评估,分析在城市水环境质量红线划分上的可取之处,在自然社会综合系统框架下创造性的提出了适应宜昌城市环境总体规划中水环境质量红线划分的原则、技术方法和分级管控措施,提出的原则与适宜的管控措施为宜昌市水环境质量改善、环境公共服务实现与生态城市建设提供了支持,丰富并实践了生态保护红线体系.  相似文献   
6.
强化空间管理是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优化空间开发、促进"多规合一"的新要求。同时,探索生态空间管控体系是国土空间规划的重点任务之一。本文以长春新区发展规划为例,提出前端空间引导、后端影响调控的生态空间管理体系。前端通过生态系统评价和生态空间识别,提出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建议方案,确定开发"底线"。后端通过InVEST生境质量评价技术,对生境退化度及生境质量进行空间评价,识别生境威胁源影响区域,提出优化空间布局的规划调控建议。研究表明:耕地是新区发生变化幅度最为显著的用地类型,纳入生态空间管控的用地约占16.2%。其中,15.8%的用地建议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进行管理。未来城市开发对生境有一定影响,整体生境质量平均值由0.401下降至0.328。  相似文献   
7.
生态保护红线与生态控制线是生态空间保护的两条主线,两线既有差别又紧密联系。生态保护红线是维护区域和城市生态安全的格局和数量底线,生态控制线是控制城市开发边界和保障生态安全划定的生态用地控制线。地市是两线划定的适宜尺度,本文在总结高、中、低不同开发强度城市两线探索实践的基础上,从两线联系与差异角度进行协调必要性分析。两线在概念内涵、法律地位、划定内容、技术方法、管控要求上的差异既是衔接的重点又是衔接的难点。然后,从空间、内容与管控等角度提出两线协调的思路,空间协调解决工作底图不统一、话语权不对等问题,内容协调解决生态用地保护目标不一致问题,管控协调解决部门管理准入条件不一致问题。最后,从工作机制角度,提出促进两线衔接的若干建议以及未来两线重点完善的内容和主要方向,为地市开展相关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中国正处在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而水资源短缺逐渐成为城市迅速发展的制约"瓶颈".为科学衡量城市水资源的保障程度,建立了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度模型,并以全国31个省级区域为例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在充分考虑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等多重目标的基础上,全国各省域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度可分为高可持续、中可持续、低可持续、亚可持续等4类区域,且结果与给水资源的赋存状况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9.
环境规划参与“多规合一”多种模式的思考与建议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基于对环境规划参与"多规合一"不同模式的归纳总结与评价,提出环境规划深入参与"多规合一"的模式建议。研究表明:环境规划"点状式"参与,是环境规划参与"多规合一"的主要问题。"多规合一"需理顺各规划的职责与定位,环境规划应系统确立环境保护的底线,多方位参与"多规合一"进程。  相似文献   
10.
水是生命之源,更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在21世纪我国大城市发展的过程中,水资源已经成为主要的制约瓶颈。文章以泉城济南为例,对济南水资源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了深入剖析,阐述了水资源短缺对大城市经济发展、保护城市特色和市民生活等方面的影响,从宜传教育、资源开发利用、宏观调控等各个角度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水资源问题,促进大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