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1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52篇
安全科学   6篇
废物处理   18篇
环保管理   4篇
综合类   219篇
基础理论   7篇
污染及防治   41篇
评价与监测   20篇
社会与环境   6篇
灾害及防治   10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35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吉林省1961-2015年46个气象站的逐日气象数据,结合Penman-Monteith方程,计算玉米生育期逐旬需水量(Et_c)、降水量以及作物水分亏缺指数(CWDI),根据干旱等级指标计算逐旬不同等级干旱频率、平均干旱强度以及干旱风险指数,并分析其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从玉米生长季水分供需状况看,西部地区整个玉米生长季水分亏缺最严重,玉米易遭受干旱威胁,中部发生干旱的威胁次于西部地区,东部发生干旱的威胁最小。西部地区干旱发生频率最高,其次是中部,东部地区干旱发生频率最低,平均干旱强度和干旱风险指数与此有相同的分布特征。各等级干旱基本上是在玉米生长的前期和后期发生频率较高,而在玉米生长的关键期,发生频率相对较小。除个别情况,各时段基本是轻旱发生频率最高,其次是中旱,而重旱发生频率较低,特旱发生频率最低。代表站各时段水分亏缺指数年际变化基本是中前期呈减少趋势,中后期呈增加趋势。不同时段各等级风险区空间分布也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2.
对日本膜技术发展历史及现状进行了系统梳理。研究表明,经过数十年持续不断的投入,日本膜技术已广泛应用在净水处理、生活污水处理、工业废水处理及脱盐等领域,并在国际市场占据重要地位。虽然受本土市场规模的局限,超滤微滤膜在日本给水处理领域的处理规模仅为1.3×106m3d,反渗透膜脱盐能力为1.44×106m3d,但日本的超滤微滤膜在全球给排水领域的应用约为1.0×107m3d,反渗透膜产品在全球的应用超过3.0×107m3d。建议我国膜企业应借鉴日本膜产业的发展经验,加大膜企业的研发投入,加强膜技术的研发创新能力,通过提供更高性价比的产品和卓越的技术服务开拓国际市场。  相似文献   
3.
污水分散式处理有独特的优点,人工湿地是其中主要的方法,特别适合在农村地区因地制宜地处理生活污水,具有运行费用低、处理效果好的特点,在新农村环境建设中发挥了很大作用。但人工湿地用于污染程度高的行业废水处理国内比较少见。该文依据一项中德环保合作项目——人工湿地技术处理蕲春某屠宰厂废水的示范工程,对人工湿地建造有关的设计及运行管理问题进行总结与探讨。  相似文献   
4.
周英男  闫大海  李丽  丛璟  王宁  彭政  王琪 《环境科学学报》2015,35(11):3769-3774
利用化学试剂PbCl2、ZnCl2来模拟危险废物,研究了烧结机共处置危险废物过程中Pb、Zn的挥发特性.首先选取PbCl2、ZnCl2两种化合物的纯化学试剂分别进行了热重分析实验,然后对掺有一定比例PbCl2、ZnCl2的烧结矿原料进行煅烧,采集分析煅烧烟气和煅烧所得烧结矿中Pb和Zn的总量.实验结果表明,在刚开始煅烧的一段时间内,Pb、Zn两种重金属挥发特性相似,均是随着时间的增加以及温度的升高而挥发率逐渐上升,而当煅烧超过一定时间后,其挥发和固化反应会达到平衡,当煅烧的温度为1200℃时,Pb和Zn的挥发率分别为97.13%和65.04%.运用化学反应动力学理论对Pb、Zn两种重金属在烧结机共处置过程中的挥发规律进行动力学模拟,模拟结果表明,PbCl2中Pb挥发的动力学方程可表示为α=f(T,t)=1-exp[-7.90exp(-5595/T)t];而ZnCl2中的Zn为α=f(T,t)=1-exp[-0.534exp(-3210/T)t].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水泥窑共处置过程中水泥生料对Pb、Cd的吸附/冷凝特性,采用氮吸附仪和SEM(场发射扫描电镜)对水泥生料的基本物理性质(比表面积、孔径和微观表面积)进行研究;同时,利用小型试验装置对重金属Pb、Cd的氧化物(Pb O、Cd O)展开了吸附/冷凝研究.结果表明:水泥生料的比表面积(2.49 m2/g)较小,微观表面结构致密无孔,因此,在水泥窑共处置过程中水泥生料对重金属的吸附/冷凝作用以冷凝为主.进入控温立式炉的重金属可分为三部分:1冷凝在管壁上,其中Pb、Cd分别占各自入炉总量的67%~72%、58%~65%;2吸附/冷凝在水泥生料上,其中Pb、Cd分别占各自入炉总量的13%~17%、16%~21%;3随烟气释放到空气中,其中Pb、Cd分别占各自入炉总量的10%~18%、14%~26%.水泥生料对Pb、Cd的吸附/冷凝特性均可用双常数方程拟合,线性拟合的相关系数均在0.95以上.动力学方程拟合得到水泥生料对Pb、Cd的吸附/冷凝活化能,二者分别为5.827、6.050 k J/mol,由此可预测水泥生料对Pb和Cd的吸附/冷凝量.  相似文献   
6.
建立固相萃取-气相色谱法测定水中15种硝基氯苯类化合物的方法。选用HLB柱为固相萃取柱,选用环己烷∶丙酮(3∶1,V∶V)混合溶剂作洗脱剂,得到方法检出限为0.011~0.040μg/L。空白水样加标回收率为73.6%~119%,相对标准偏差为6.1%~13.9%,精密度和准确度良好。对成分不复杂的实际水样进行测定,加标回收率为64.1%~118%,相对标准偏差为5.8%~15.6%,该方法能够基本满足成分不复杂的环境水体中痕量硝基氯苯类化合物的测定。  相似文献   
7.
针对水泥生料开展了氮吸附与SEM测试分析,研究了水泥生料的比表面积,孔径结构和微观表面积。同时,利用管式回转炉和控温立式炉联用装置研究了砷元素在水泥生料上的吸附冷凝特性。结果表明,水泥生料的比表面积很小,微观表面结构致密无孔,砷元素主要是冷凝在生料表面上。进入吸附冷凝炉的重金属可以分为3部分,第1部分冷凝在管壁上,占80%左右;第2部分吸附/冷凝在生料上,占10%左右;第3部分随烟气释放到空气中,不到10%。水泥生料对砷的吸附冷凝量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加,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水泥生料对砷的吸附冷凝特性可用双常数速率方程拟合,拟合效果较好,计算得表观活化能在6~7 kJ/mol之间。此外,砷的初始浓度对水泥生料的吸附冷凝特性影响很小。  相似文献   
8.
间歇浸取对废物水泥窑共处置产品中Cr和As释放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研究间歇浸取条件下废物水泥窑共处置产品中重金属Cr、As的释放,对水泥产品在实际应用中的环境安全性评价有重要意义.通过模拟煅烧实验制取含Cr和As的水泥熟料,并制取混凝土样品,采用pH影响实验和扩散浸出实验,研究了混凝土中Cr和As的溶解特性及其间歇浸取对混凝土中Cr和As释放的影响.结果表明,浸取方式对浸取液pH有较...  相似文献   
9.
共存氯苯类同系物对六氯苯厌氧降解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琪  刘辉  姜林  唐军 《环境科学》2014,35(4):1358-1365
微生物厌氧降解六氯苯已经成为国内外六氯苯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研发的前沿和热点.研究了在不同的初始pH值、反应温度及固液比等环境条件下,3种共存氯苯类同系物五氯苯、1,2,4,5-四氯苯、1,2,4-三氯苯对染料厂污染土壤中六氯苯厌氧降解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降解过程中,共存氯苯类同系物的累积对六氯苯的厌氧降解产生了反馈抑制作用,影响了六氯苯的降解活性,且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累积规律不同,反馈抑制作用不同.反应的初始pH值较低时,五氯苯的的反馈抑制作用更突出,反应的初始pH值较高时,1,2,4-三氯苯的反馈抑制作用更突出;常温下,五氯苯的反馈抑制作用更突出,较高温度下,1,2,4-三氯苯的反馈抑制作用更突出;固液比越小,五氯苯的反馈抑制作用越突出.因此,针对性地采取提高低氯苯类同系物降解活性的措施,降低共存低氯苯类同系物在六氯苯厌氧降解过程中的累积,不失为提高污染土壤中六氯苯降解率的一种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0.
利用湖南省地面观测站点资料、探空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及海温资料对该省2008年1月中旬至2月上旬异常低温雨雪冰冻天气形成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长时间的大气环流异常是造成此次低温雨雪冰冻天气的主要大气环流背景;温度的垂直结构分析表明,925~700hPa长时间存在强的逆温层,为冰冻提供了有利的形成环境;海温异常对气温有一定的影响作用,在拉尼娜起始年,湖南冬季平均气温偏低,出现冷冬的概率较大。通过中尺度数值天气预报模式MM5的模拟,也间接印证了冰冻的形成过程。最后,针对此异常低温雨雪冰冻天气发生特点,提出在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仍要加强冬季极端气象灾害的研究和防范,同时加强和完善灾情上报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