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6篇
综合类   1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双氰胺对冬闲稻田和油菜地N2O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冬季的温室气体排放往往被忽视,而最新的研究结果表明,冬闲稻田和冬季油菜地N_2O排放仍较大,研究相应的减排措施及减排机制对于减少农田土壤N_2O排放有重要意义.在中国科学院桃源农业生态试验站选择冬闲稻田和油菜地两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并设置添加和不添加双氰胺(DCD)处理,采用静态箱采集和气相色谱法结合监测N_2O排放动态,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分析氨氧化古菌(AOA)和氨氧化细菌(AOB)的群落结构和丰度变化.结果表明,添加DCD后明显抑制了冬闲稻田和油菜地N_2O排放,分别减少了36.7%和23.6%.DCD施入抑制了冬闲稻田AOA和AOB的丰度但只改变AOA的群落结构,DCD使AOA和AOB丰度分别减少了59.3%和73.7%.与此相反,添加DCD只改变油菜地AOB的群落结构同时只抑制了AOB的丰度.本研究表明,施加DCD能有效减少冬闲稻田和冬季油菜地N_2O排放,但减排机制不一致.  相似文献   
2.
研究稻菜轮作模式下土壤甲烷(CH4)和氧化亚氮(N2 O)排放对不同施肥措施的响应,对补充我国热带地区CH4和N2 O排放研究的不足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辣椒季设置4种施肥处理:磷钾肥(PK)、氮磷钾肥(NPK)、等氮条件下50%有机肥替代化肥(NPK+M)和100%有机肥替代(M),水稻种植季未设置施肥处理,研究辣椒季不同施肥条件下CH4和N2 O的排放规律以及对早稻生长季水稻产量、CH4和N2 O排放的后续影响.采用密闭静态箱-气相色谱法测定稻菜轮作土壤CH4和N2 O,同时测定作物产量,并估算全球增温潜势(GWP)和温室气体排放强度(GHGI).结果表明:①辣椒季和早稻季4种施肥处理下土壤CH4的累积排放量分别为0.9~2.7 kg ·hm-2和5.5~8.4 kg ·hm-2,与NPK处理相比,辣椒季NPK+M和M处理CH4累积排放量分别减少35.3%和7.6%;而早稻季NPK+M和M处理CH4累积排放量均增加37.5%和55.1%,其中早稻季M处理达到显著水平.②辣椒季和早稻季4种施肥处理下N2 O的累积排放量分别为0.5~3.0 kg ·hm-2和0.3~0.5 kg ·hm-2,相对NPK处理,辣椒季NPK+M和M处理降低33.7%和16.0%的N2 O累积排放量,其中NPK+M处理达到显著差异,早稻季NPK+M处理N2 O累积排放量降低23.5%,M处理却增加9.1%,但均未达到显著水平.③ 4种施肥处理下辣椒和早稻的产量分别为3055.6~37722.5 kg ·hm-2和5850.9~6994.4 kg ·hm-2,与NPK处理相比,NPK+M和M处理显著增加辣椒产量.各施肥处理GWP为508.0~1864.4 kg ·hm-2,NPK+M和M处理相对NPK处理分别下降25.7%和5.7%,其中NPK+M处理达到显著差异.辣椒季各处理的GWP对总GWP的贡献率为69.2%~78.1%,N2 O对总GWP的贡献率为77.3%~85.3%.辣椒季和早稻季GHGI分别为0.03~0.09 kg ·kg-1和0.04~0.24 kg ·kg-1,与NPK处理相比,辣椒季M和NPK+M处理使GHGI显著下降71.5%和54.7%,早稻季NPK+M和M处理GHGI值分别下降44.0%和20.8%,其中NPK+M处理达到显著差异.综合作物产量及温室气体减排效果考虑,化肥和有机肥配施(NPK+M)可推荐为海南稻菜轮作模式下一种最优的减排稳产的施肥措施.  相似文献   
3.
选择海南典型的水稻-豇豆轮作系统进行氧化亚氮(N_2O)和甲烷(CH_4)排放的原位监测,探究不同施肥模式下该系统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特征.试验设当地常规施肥对照(CON)、优化施肥量(OPT)、有机无机配施(ORG)、缓控肥替代优化(SCOPT)及不施氮对照(CK)共5个处理,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监测整个种植季土壤N_2O和CH_4排放,并估算增温潜势(GWP)和温室气体排放强度(GHGI).结果表明,各处理水稻季N_2O累积排放量为0. 19~1. 37 kg·hm~(-2),相较于CON处理,优化施肥处理N_2O减排50%~86%;豇豆季N_2O累积排放量为1. 29~3. 55 kg·hm~(-2),除ORG增加14%,其他处理减排16%~59%.各处理水稻季CH_4累积排放量为4. 67~14. 23 kg·hm~(-2),CK、OPT和ORG处理分别较CON增加116%、22%和102%,而SCOPT减少了29%;豇豆季CH_4累积排放量为0. 03~0. 26 kg·hm~(-2),期间出现CH_4吸收.比较两个作物季和休闲期对农田土壤直接排放的温室气体GWP的贡献率,豇豆季在CH_4排放极低的情况下,仍有44. 7%~54. 5%的占比;两种温室气体比较中,N_2O对GWP的贡献率为66. 7%~77. 2%. SCOPT处理的GWP和两季作物GHGI均显著低于CON处理.3个优化施肥处理中,SCOPT的增产减排效果最显著,为最优的施肥方案.  相似文献   
4.
通过探究生物炭施用两年后对海南典型稻菜轮作模式土壤氧化亚氮(N2O)和甲烷(CH4)排放的影响,旨在明确生物炭在该模式下对温室气体排放的长期效应,可为我国热带地区稻菜轮作系统N2O和CH4减排提供理论依据.田间试验共设置4个处理,分别为:不施氮肥对照(CK)、施氮磷钾肥(CON)、施氮磷钾肥配施20 t·hm-2生物炭(B1)和施氮磷钾肥配施40 t·hm-2生物炭(B2)处理.结果表明:①相较于CON常规施氮处理,B1和B2添加生物炭处理显著减少了早稻季32%和54%的N2O排放,但在晚稻季B1和B2处理显著增加了31%和81%的N2O排放,辣椒季N2O的累积排放量则显著高于早稻和晚稻季,且B1处理显著减少了35%的 N2O的排放,B2处理相较于CON处理无显著性差异;②B1和B2比CON处理显著减少了早稻季63%和65%的CH4排放,在晚稻季B2处理显著增加了41%的CH4排放,B1处理相较于CON处理无显著性差异,辣椒季各处理CH4的累积排放量无显著性差异;③晚稻季贡献了稻菜轮作系统主要的总增温潜势(GWP),CH4的排放量决定了GWP和温室气体排放强度(GHGI)的大小.生物炭施用两年后,B1降低了整个稻菜轮作系统的GHGI,B2增加了GHGI,并达到显著水平,但B1和B2处理在早稻季和辣椒季显著降低了GHGI,仅B2处理在晚稻季增加了GHGI;④B1和B2相较于CON处理显著增加了早稻产量33%和51%,且B1和B2处理显著增加辣椒季产量53%和81%,晚稻季除不施氮肥CK处理外,其它处理产量无显著性差异.研究结果表明,热带地区稻菜轮作系统温室气体排放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晚稻季的CH4排放,而生物炭施用两年后仅低量生物炭配施氮肥有显著的减排作用,但高低量生物炭配施氮肥对早稻和辣椒季作物增产具有持续性.  相似文献   
5.
生物炭具有一定的增产和减少N2O排放效果,但关于其相关氮循环微生物作用的动态变化过程了解较少.为探明热带地区生物炭的增产减排效应潜力及相关微生物动态作用机制,通过辣椒盆栽试验对比添加生物炭(B)、常规施肥(CON)和不施氮(CK)处理对辣椒产量、氧化亚氮(N2O)的排放及相关功能基因丰度的影响.结果表明,CON处理产量高于CK处理;与CON处理相比,生物炭显著增加辣椒产量18.0%(P<0.05),添加生物炭在辣椒生长的大部分时期增加土壤NH+4-N和NO-3-N含量;在辣椒的生长周期内,相比CON处理,生物炭处理显著减少土壤N2O累积排放量18.3%(P<0.05).N2O排放通量与氨氧化古菌(AOA)和氨氧化细菌(AOB)的amoA基因丰度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nosZ基因丰度呈显著负相关(P<0.05),表明N2O排放可能主要来自反硝化过程;在辣椒生...  相似文献   
6.
热带地区雨热条件丰富,硝化过程产生的硝态氮不利于氮素养分的保持,同时会带来氮氧化物排放等环境负面效应.橡胶树和茶树在热带地区广泛种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硝化速率和氮氧化物排放的差异尚不清楚.以海南白沙地区典型橡胶林和茶园土壤为研究对象,分别采集5 a (T5)和15 a (T15)茶园土壤和附近橡胶林(XJ)土壤,设置低(50% WFPS-L)和高(80% WFPS-H)两种不同水分含量,在25℃进行71d室内培养试验,探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和不同水分含量对土壤净硝化速率、NO和N2O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①橡胶林改为茶园后,在高含水量条件下,显著降低了土壤净硝化速率、NO和N2O排放,整体呈现XJH>T15H>T5H的趋势,XJH处理土壤净硝化速率、NO和N2O排放分别高达4.2 mg ·(kg ·d)-1、1.4 mg ·kg-1和14.3 mg ·kg-1(以N计);在低含水量条件下,茶园土壤显著降低了土壤NO排放,N2O排放在各土壤间差异不显著,净硝化速率在XJ和T15处理之间无显著差异;土壤NO排放和净硝化速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②XJH净硝化速率高于XJL,茶园土壤呈相反趋势;XJ和T15的NO排放对水分的响应和净硝化速率趋势一致,高硝化速率促进NO排放,而T5处理NO排放受含水量影响不显著;相比低含水量处理,高含水量各处理显著促进N2O排放.结果表明,土壤有机质(SOM)、全氮(TN)、pH和含水量是影响土壤净硝化速率、NO和N2O排放的关键因子,高含水量条件下橡胶林转为茶园的种植模式显著降低了土壤净硝化速率和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7.
生物固氮有助于植物对土壤中有效氮的利用,减少农业生态系统中无机氮肥的使用.生物炭可以通过其特殊物理结构调节土壤理化性质,提高土壤微生物的丰度和活性,然而关于生物炭对水稻土生物固氮方面的研究并未深入了解.试验共设置3个处理:施磷钾肥对照(CK)、当地常规施肥处理(CON)和常规处理配施20 t·hm-2生物炭(B),采用qPCR和高通量测序分析固氮基因(nifH)的丰度和群落结构变化,探讨生物炭添加对琼北地区双季稻田土壤固氮微生物的影响.结果表明,相比CK和CON处理,添加生物炭提高了土壤pH和土壤有机碳(SOC)含量以及作物产量.同时nifH基因丰度与土壤pH和SOC呈显著正相关.与CK处理相比,添加生物炭处理增加了nifH基因丰度以及显著改变了早稻季土壤固氮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常规施肥处理减少了nifH基因丰度而对固氮微生物群落影响相对较小.施用生物炭使固氮微生物群落优势属发生了变化,地杆菌属(Geobacter)、嗜糖假单胞菌属(Pelomonas)、固氮螺菌属(Azospirillum)、厌氧粘细菌属(Anaeromyxobacter)和铁氧化细菌属(Sideroxydans)等是所有处理中的优势菌属.相比CK处理,生物炭处理显著增加了嗜糖假单胞菌属的相对丰度,而常规施肥处理增加了地杆菌属的相对丰度.结果表明,生物炭添加具有一定的减肥潜力,为减少琼北地区稻田氮肥施用,提高氮肥利用率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合理施氮是获得较高目标产量和降低因氮环境污染的重要策略.通过盆栽试验研究等氮量下不同分施次数对玉米产量及土壤N2O排放的影响,并探讨氮转化功能基因丰度与N2O排放的关系.本试验设空白(CK,不施尿素)、一次性施氮(S1,将0.5g·kg-1尿素一次性施入土壤+硝化抑制剂)、二次分施(S2,将0.5g·kg-1尿素分40%和60%两次施入土壤)和三次分施(S3,将0.5g·kg-1尿素分20%、40%和40% 3次施入土壤).结果表明:①施氮促进土壤酸化,氮分施次数造成土壤酸化程度的显著差异,氮分施次数越多,土壤酸化越强.施氮显著提高鲜食玉米果穗产量及茎秆生物量,但氮肥分施次数对土壤pH影响的差异可能会导致植物对氮的吸收利用程度也存在着差异.S3处理显著降低土壤pH的同时,也降低了植物氮吸收累积量和氮素利用效率,也造成了高的N2O累积排放量.与S3处理相比,S1和S2处理分别增产了40.21%和42.55%,其N2O累积排放量也分别显著降低了79.4%和20.9%.② N2O排放与AOB和nirK基因丰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AOB和nirK是N2O排放的主要贡献者.S1处理显著降低了AOB和nirK基因丰度,降低N2O排放,S2和S3处理施肥后显著增加了nirKnirS基因丰度,降低了nosZ基因丰度,促进了N2O的排放.氮分施次数影响氮转化过程的功能基因,从而影响N2O排放.由此可见,尿素配合DCD一次性施入不仅能保证玉米产量,提高氮素利用效率,还能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可作为海南地区鲜食玉米种植过程推荐的施肥模式.  相似文献   
9.
干湿交替会影响土壤硝化和反硝化等N2O主要的产生过程,频繁的干湿交替在以海南为代表的热带水稻种植地区十分常见.生物炭作为一种土壤改良剂在改良土壤理化性质,减少土壤温室气体排放方面应用广泛,然而当前关于生物炭在琼北地区水稻土频繁干湿交替过程中减排效果研究并未深入.本试验以海南琼北地区典型水稻土为供试土壤,以400℃厌氧条件下炭化的玉米秸秆生物炭为供试生物炭,探究不同水分管理条件下添加生物炭对土壤温室气体排放及微生物相关功能基因的影响.试验设置干湿交替条件下不添加生物炭(AWD1),干湿交替并添加2%生物炭(AWD2),干湿交替并添加4%生物炭(AWD3),持续淹水不添加生物炭(CF1),持续淹水并添加2%生物炭(CF2),持续淹水并添加4%生物炭(CF3)共6个处理,进行为期30 d的25℃恒温避光培养.结果表明:①不同水分条件下添加玉米秸秆生物炭均可减少酸性水稻土中N2O的排放(P<0.05,下同),AWD3处理N2O排放总量为0.43 mg·kg-1,相比AWD1处理减少了68%;②玉米秸秆生物炭在不同水分管理条件下均可以显著提高土壤pH,添加生物炭处理相对于不添加生物炭处理在培养结束后土壤pH平均提高了0.5个单位,同时提高土壤NH4+-N含量,但会导致Eh的降低;③玉米秸秆生物炭的添加显著降低了氨氧化细菌(AOB)丰度,显著提高了nosZ基因丰度,降低了(nirK+nirS)/nosZ的比值,抑制了硝化过程,同时促进了反硝化过程N2O的还原,从而降低了N2O排放.结果表明,干湿交替过程添加生物炭有利于减少水稻田土N2O排放,在琼北地区农业温室气体减排方面有较大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不同施肥模式对热区晚稻水田CH4和N2O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8,他引:2  
由于农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原位观测主要集中于温带和亚热带地区,热带地区农田土壤温室气体的排放往往被忽视.研究不同施肥模式下海南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特征对于准确评估我国农田土壤CH_4和N_2O排放及制定相应的减排措施有重要意义.本研究设置5个处理:空白对照(CK)、常规施肥(CON)、优化施肥(YH)、优化施肥与缓控释肥配施(ZYH1)、优化施肥、缓控释肥和有机肥三者配施(ZYH2),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晚稻生长季CH_4和N_2O排放动态特征,并估算全球增温潜势(GWP)以及温室气体排放强度(GHGI).结果表明,CK、CON、YH、ZYH1和ZYH2处理的CH_4晚稻生长季累计排放量分别为175. 70、60. 30、63. 00、62. 80和56. 60 kg·hm~(-2),相应处理的N2O晚稻生长季累积排放量分别为0. 78、3. 40、1. 03、1. 44和0. 44 kg·hm~(-2). ZYH2的产量较CK、CON、YH和ZYH1分别提高了29. 69%、11. 81%、6. 74%和10. 36%,GWP较CK、CON、YH和ZYH1分别降低了64. 80%、43. 23%、12. 93%和15. 15%,同时,GHGI分别降低了76. 49%、52. 52%、20. 54%和23. 87%.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温度和Eh是驱动CH_4排放变化的主要因素.综合产量及温室气体减排效果而言,优化施肥+羊粪有机肥+缓控释肥处理(ZYH2)是当地值得推广的减肥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