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2篇
  免费   45篇
  国内免费   94篇
安全科学   195篇
废物处理   17篇
环保管理   30篇
综合类   375篇
基础理论   77篇
污染及防治   56篇
评价与监测   46篇
社会与环境   30篇
灾害及防治   4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48篇
  2013年   32篇
  2012年   36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49篇
  2004年   35篇
  2003年   31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32篇
  1999年   25篇
  1998年   42篇
  1997年   30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某热电厂实际规模的双膜法中水回用系统为考察对象,对膜污染结构、形貌、组成与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污染物以有机-无机-微生物复合形式存在,形成致密的膜污染层,无机物主要以P、S、Ca、Si、Mg为主,存在垂直分布特征;有机污染物以腐殖质类、蛋白质、微生物代谢产物为主,且研究发现RO过程富里酸类物质主要为微生物源。碱性清洗液具有更佳的膜污染清洗效果。通过分析可知:微生物污染是膜污染暴发的关键原因,其以杆菌和球菌为主,且具有显著的垂直分布特征;表层微生物主要是α和β变形菌,底层中γ变形菌丰度显著增加。微生物污染垂直分布的主要原因是杀菌和化学清洗过程的选择作用,γ变形菌是先锋微生物,是形成稳定膜污染层的关键物种。因此,控制微生物的滋生是RO中水深度处理的关键,这个过程主要包括预处理工艺的选择和优化杀菌、阻垢和化学清洗策略等。  相似文献   
2.
利用共沉淀法将锂电池废液中的有价金属(Me:Co、Ni、Mn)固定在铁氧体晶格中,得到一种掺杂钴镍锰的铁氧体,不仅可以去除废液中的金属污染物,还可作为理想的臭氧氧化催化剂。研究表明,在T=90℃,Fe/Me(摩尔比)=20的条件下,掺杂钴、镍的铁氧体最佳pH为9,掺杂锰的铁氧体最佳pH为11。进一步分析了在不同pH条件下,铁氧体形成α-Fe_2O_3、γ-Fe_2O_3、Fe_3O_43种晶型的原因并探讨钴镍锰掺杂的铁氧体对臭氧催化降解苯酚效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低碳农业纵横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低碳农业是生物多样性农业,它具有低耗性、持续性、高优性、协调性、系统性的特征,发展低碳农业是实现"两型社会"的重要途径。要推动低碳农业发展引领"两型社会"建设,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制定出一系列符合中国国情的措施来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采用A/O一体生化工艺对化肥废水进行处理,设计水量720 m3/d,进水NH3-N质量浓度为300 mg/L.运行结果表明,该工艺处理效果好,出水水质为ρ(COD)≤150 mg/L,ρ(NH3-N)≤70mg/L,ρ(SS)≤100 mg/L达到了GB 13458-2001《合成氨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最高允许排放限值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金佛山地区地下水硝态氮污染时空变异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伍坤宇  王鹏  沈立成  肖琼 《环境科学》2011,32(11):3247-3254
根据1976~1977年、2004~2006年和2009年金佛山地区23处地下水排泄点水中硝态氮的质量浓度,采用地球化学、统计学与GIS相结合的方法确定了区内地下水中硝态氮的地球化学背景值,分析了硝态氮污染的时空变异特征.结果表明,区内地下水中硝态氮的地球化学背景值为0.72~2.00 mg.L-1,正异常下限为3.20 mg.L-1;2004~2006年和2009年金佛山自然保护区内地下水硝态氮平均质量浓度为:2.08、2.67、2.59和3.92 mg.L-1;保护区外为:39.08、25.46、17.99和13.73mg.L-1;平均超标率(标准规定NO 3--N≤10 mg.L-1)为:451.64%、478.61%、331.85%和145.67%;最高浓度为:157.58、118.04、63.82和46.18 mg.L-1;最大超标率为:1 475.81%、1 080.39%、538.20%和361.78%.插值分析结果显示,区内地下水中硝态氮高值中心随时间而变化,低值区沿金佛山自然保护区分布.当地合理的环境保护政策和产业结构调整,对环境保护工作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
采用室内浸提、扫描电镜附加能谱分析、差数离心和凝胶层析等手段,研究了镉、铅在龙须眼子菜(Potamogeton pectinatus)叶片中的分布.结果表明,龙须眼子菜对镉、铅具有很强的吸收能力,对溶液中镉、铅的平均去除效率分别为84%、91%.当镉、铅处理液浓度分别为6.67,83.00μmol/L时,龙须眼子菜对镉、铅的生物积累量分别为496,10800mg/kg,其中可溶态镉、铅的浓度分别为55.0,14.1mg/kg,说明龙须眼子菜叶片中的镉、铅大部分都是以结合态存在的.铅在龙须眼子菜叶细胞上的分布重量百分比及原子百分比均高于镉.15%的镉和25%的铅分布在龙须眼子菜的细胞壁中;56%的镉和25%的铅分布在液泡和胞基质中.龙须眼子菜叶片中除了有小分子蛋白与镉结合外,还有其他小分子有机物也能与镉结合,而铅则主要与小分子蛋白结合.  相似文献   
7.
为了降低环己醇、环己酮生产装置产生的含甲酸废水的COD,使其达到排放标准,降低废水排放量,减少环境污染的目的,根据共沸-分馏间歇操作处理醇酮装置酸性废水研究获得的工艺参数,采用共沸-分馏连续操作处理该酸性废水,并从中回收甲酸。介绍了共沸-分馏连续操作处理醇酮装置酸性废水的工艺过程、操作方法,给出了共沸-分馏连续操作处理该废水并回收甲酸的实验数据,完成了间歇操作改连续操作过程的工艺研究,研究结论为进一步工业化生产装置设计奠定了基础。通过研究得出,采用共沸-分馏连续操作处理该酸性废水,废水的COD由1.6×105mg/L降至3.0×102mg/L以下,达此标准水为80%以上,废水的COD去除率达到99%以上,甲酸回收率80%,连续操作实验结果优于间歇操作。  相似文献   
8.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现实意义 作为发展中的大国,我国全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大力倡导循环经济,在中央文件和国家领导人讲话中,多次提出要将节能减排、推行低碳经济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9.
象山港河纯养殖区沉积物-海水界面N、P营养盐的扩散通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8年1月、5月和7月3次对象山港河纯网箱养殖区海底沉积物进行了底质表层间隙水和上覆水营养盐(NH4-N,NO2-N,NO3-N,P04-P)的分析,并使用Fick第一定律对该港湾沉积物--海水界面N、P营养盐的扩散通量进行了估算.研究结果表明,养殖区沉积物间隙水中N、P营养盐含量显著高于非养殖区,上覆水和沉积物间隙水中的N从1月份NH4-N为主逐渐转变到7月份以NO3-N为主.养殖区上覆水中NH4-N最高浓度为234.66μmoL/L,NO3-N最高浓度为79.25μmol/L.养殖区上覆水中N、P营养盐的含量均严重超标.N、P营养盐的扩散通量估算结果显示:随着养殖高峰期的到来,沉积物-海水界面N、P营养盐的扩散方向由从沉积物向上覆水扩散逐渐转向从上覆水向沉积物扩散;养殖区扩散通量值相对于非养殖区显著扩大化;NH4-N通量变化最大,从1月份最高700.41μmoL/(m2·d)降低到7月份27.87 μmoL/(m2·d).海水养殖对沉积物中N、P营养盐扩散通量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0.
长江口中华鲟保护区及临近水域大型底栖动物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2004年5月、8月、11月和2005年2月(Ⅰ年度)及2005年8月、11月和2006年2月、5月(Ⅱ年度)共2个水文年对T长江口中华鲟保护区水域(30°15′~31°45′N、121°30′~122°15′E)15个取样站8个航次的采泥样品和阿氏网样品,对底内动物和底上动物的种类组成、生物量、栖息密度、重要种的优势度、群落多样性和结构及时间空间动态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底内动物共出现15种,种类组成贫乏,优势种变化明显,底内动物生物量和栖息密度平均值分别为1.44 g/m2和11.33个/m2,生物量和栖息密度总体呈现下降趋势,物种多样性指数低并有下降趋势,群落结构极不稳定;底上动物底栖动物59种,组成有明显季节和年度变化,底内动物生物量和栖息密度平均值分别为15.58 ×10-2g/m2和6.81×10-2个/m2;底上动物生物量和栖息密度略呈现下降趋势,优势种的种类及优势度年际有较大变化,种类数和生物量北支高于南支.底内动物2个年度生物量平均值季节变化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底上动物2个年度生物量平均值季节变化为春季>冬季>秋季>夏季,底内动物与底上动物的季节变化具有一定的不平衡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